變形是男人的浪漫,可變戰士鋼彈,變形~~(前篇)


大家好,不能不認識的鋼彈專題又來了!上一回我們談了《紅色、有角、三倍速,那個男人回來了~~(後篇)》。這次,我們來談一下男人的浪漫:鋼彈變形機制!

說到變形,並不是鋼彈的專利。從1970年代開始,「變形」這個概念,便伴隨著超級機器人而誕生。各種趣味橫生的變形機制,讓機器人玩具充滿了高度可玩性。


超合金魂GX-06蓋特機器人,算是變形機器人的老祖宗,三機合體,依照不同組合方式,可變形成海、陸、空三種形態,完全違反物理法則的設計,成為動畫史上最不可思議的變形機制之一。

SR超合金「金剛戰神&飛天神機」,慶祝金剛戰神動畫40週年,即將在今年6月推出。機器人與支援機的「Shoot in」外掛合體方式,也成為後來常見的一種變形機制。(例如鋼彈GP-03的貨櫃模式)

MechaCollection系列勇者萊汀,1995年登場的勇者萊汀,可以算是第一個能夠實現單體完全變形的機器人。


POPY超電磁機器人孔巴德拉V,五人小隊與五機合體的模式,將變形機器人推向另一個高峰。

1977年推出的孔巴德拉V組合模型,五架機體可以組合成超級機器人。1979年登場的初代鋼彈,開創出與其它超級機器人完全不同的寫實路線,劇中出現的機動人型兵器(Mobile Suit,簡稱MS),更接近於現實中的軍事武器,沒有過於誇張的設定。

一年戰爭中登場的MS,並不具備大氣圈中飛行的能力,頂多只能跳個幾十公尺,行動力相當有限。武裝上也不可能有像是金剛飛拳、木蘭飛彈、眼部雷射光等天馬行空的設定。更別提什麼光怪陸離的變形機構了,就像現實世界中在F16戰機上加裝兩條手臂一樣不可思議。

那麼,鋼彈史上第一架能夠變形的機體到底是什麼呢?答案正是下面這一位。

U.C. Hard Graph 1/35 FF-X7核心戰機。搭載了學習型電腦的駕駛艙核心區塊,平常收納於鋼彈的腹部,緊急時可分離逃脫,變成戰機形態,大幅提高駕駛員的存活率。也許有人會說,這才不是變形機器人,這只能算是機器人身上的部分零件。那麼,或許你也可以考慮以下這個答案。


MG 1/100 G-Fighter,能夠當成空中載具,也可以與RX-78-2鋼彈合體,並且變形為戰車、航空機等多種形態,屬於攻守兼備,變化多端的武裝系統。

1980年發售的「鋼彈DX合體組」,全身金光閃閃,可發射飛拳和火箭砲,可玩性相當豐富,您看那精美的火箭砲和斧頭槍,簡直是超級機器人上身啊。

從「鋼彈DX合體組」的設計,不難看出當時RX-78-2鋼彈還保留著早期超級機器人的影響。而G戰機的登場,可以說是當年為了推出玩具而特別打造的規格外機體。因此,後來重製的電影三部曲,G戰機便被FF-X7-bst核心噴射機所取代。

可以列入早期可變機動戰士名單的還有這一位,也就是《MS IGLOO一年戰爭秘錄》中登場的YMT-05「鬥狼」試作機動坦克,可變形為戰車和半MS型態,以年代來說是UC.0078年,但屬於外傳故事,很難被正式承認。

總而言之,一年戰爭時期,變形機制還是個模糊的概念,科技上也還不成熟。當時,戰場上主要的兵器有兩個類型:一是機動人型兵器MS,一是機動裝甲Mobile Armour(簡稱MA)。介紹鋼彈變形機制之前,有必要先釐清這兩種兵器。

機動裝甲MA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高機動性的大型強力兵器。為了追求高機動型,加裝了高出力發電機,然後裝甲要多厚有多厚、火力要多強有多強,體積和HP都是一般MS的好幾倍,大概可以算是中級魔王的程度,造型碩大怪異,營造出一種類似機械獸的巨大壓迫感。


一般公認為最早的MA是MIP公司的MIP-X1(左)和ZEONIC公司的ZI-XA3(右),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後來的MA-05畢格羅和MA-04X薩克雷洛呢?

HGM系列1/550 MA-06瓦爾巴羅,在《機動戰士鋼彈0083:星塵回憶》中登場,擁有爆發性的推進力和加速性,擅長一擊脫離戰術。

MA雖然擁有高機動性、超強火力、厚重裝甲,然而,由於體積龐大,無法被艦艇搭載,再加上造價昂貴,難以量產,使用的場合也相當受限,因此,無法取代MS成為戰場上的主力。除了MS與MA之外,還有一種機動兵器也需要介紹一下,那就是別名「木屐」的SFS輔助飛行系統(Sub Flight System),補足MS機動力與續航力不足的問題。簡單說,就是讓MS能夠高速飛行的交通工具。

HG 1/144鋼彈MK II飛行裝甲,具有突入大氣層的能力,進入大氣層之後則變為滑翔機與氣墊系統。


HG 1/144 89式基座承載機飛行載具,上下可各搭載1架MS,另外還可以加掛可抛棄式推進器,延長續航距離。

初代鋼彈開創出寫實機器人的基本格局,包括MS、MA和SFS的運用,以及各種相關戰術戰法的戲劇表現,都影響到後來的機器人動畫。緊接在鋼彈之後,1982年,另一部史詩級機器人動畫《超時空要塞》,則將變形機制融入寫實機器人動畫之中。當時像是《重戰機》、《戰鬥裝甲》、《聖戰士丹拜因》、《機甲界》等作品中,都可見到許多寫實系變形機器人登場。而美日合作的《變形金剛》也剛誕生,一股新世代變形機器人的潮流正在風起雲湧。

1/72超時空要塞VF-1S女武神隊長機,三段式變形,戰機形態源自F-14戰機。

超時空要塞的成功,不只在於動畫的高水準表現,還包括機器人玩具的大受歡迎。當時推出的1/55可變形合金玩具,不但小朋友喜歡,大人也愛,尤其是喜歡F-14戰機的軍事迷們更是為之瘋狂,不到一年內就熱銷突破100萬個。

鋼彈系列第二部電視動畫《機動戰士Z鋼彈》於1985年推出,和前作相隔七年。這七年間,機器人動畫的發展有著長足進步,尤其在是變形機器人這個領域,各種創意十足的分離、組合、變形機制,爆發性地問世,相關玩具更是令人目不暇給。

Z鋼彈最大的突破,在於深化了變形機器人的理論基礎,例如變形機制的設計、戰術戰法的運用等,都影響到1980年代後期的機器人動畫。


雖然在第1話的片頭就可以看到Z鋼彈的頭部剪影,但一直要到第21話,才以名為「wave rider乘浪者」的戰鬥機型態登場。

雖然《Z鋼彈》動畫一開播,官方就已經預告劇中將有變形機器人登場。然而,史上第一架可變機動戰士PMX-000梅薩拉,要等到第9話才神祕出現;二代主角機Z鋼彈則是要等到第21話,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在《Z鋼彈》中扮演最後大魔王的希羅克,第9話時便搭著PMX-000梅薩拉,以MA型態登場,高達30公尺的巨大身驅,充滿壓倒性的存在感。這也是鋼彈史上第一部正式登場的可變形機動戰士。

HGUC 1/144 PMX-000梅薩拉,背後兩具連裝推進器的前端各有一具MEGA粒子砲,而肩膀則有隱藏式的9連裝飛彈莢艙,雙臂的爪鉗之中還藏有火神砲和榴彈發射器,武裝相當豐富。

《Z鋼彈》的序篇以MS宇宙戰為主,到了第10話之後,以幽谷對賈布羅基地的降落作戰為起點,揭開了一連串大氣圈內的激烈空戰。包括鋼彈MK II突入大氣圈使用的飛行裝甲,以及在賈布羅戰役中大量出現的SFS輔助飛行系統,預示了即將來臨的全新戰法,也突顯出主角卡繆所處的幽谷陣營空中戰力的不足。這種被壓著打的緊張感,營造出一種微妙的戲劇張力。

因為MS不會飛,活動範圍和機動性有限,戰鬥的節奏較緩慢,而SFS和可變機體的大量登場,徹底改寫了一年戰爭以來的戰術戰法,讓整個戰鬥方式變得加倍快速而激烈。


HGUC 1/144亞席瑪,這是鋼彈史上第一架被量產化的可變形機動戰士。在大氣圈中的爬升力及續航力佳,成為執行高空攔截任務的主力兵器。MA型態並可成為承載其他MS的「輔助飛行系統」。

HGUC 1/144亞席瑪(Green Diver Ver.)的MA型態。這是2001年在東京澀谷上映的《鋼彈新體驗0087 Green Divers》中登場的迪坦斯配色版亞席瑪。PREMIUM BANDAI線上商店限定。

HGUC 1/144安克夏,登場於《機動戰士獨角獸鋼彈》第5集,是亞席瑪的後繼機,盾牌的設計讓人聯想到蓋布蘭,而腳的設計則有Z II鋼彈的味道。

宇宙世紀0087年,機動戰士的發展進入一個新世代,Transformable Mobile Weapons可變機動兵器誕生了,從此打破MS與MA之間的分野,既擁有MS小型化單體作戰的靈活性,同時又具有MA的高機動性與續航力,創造出一種結合兩者優點於一身的新型兵器。

可變形機動戰士又可細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以MA為基礎發展出的TMA(Transformable Mobile Armor),也就是可變形MA,具有體型大、重武裝、高機動性等特色。例如梅薩拉、亞席瑪和蓋布蘭都屬於TMA。


HGUC 1/144蓋布蘭,擁有15具推進器,加速性及推進力相當高,雙盾的偏向推進器也提供了高度的靈活性,性能非常刁鑽,強大G力只有強化人或強韌肉體者才能駕御。外掛式的附加推進器,可提高續航力。

HGUC 1/144蓋布蘭TR-5,出自《機動戰士Z鋼彈外傳迪坦斯的旗幟下》,背部的隱藏手臂可伸出展開,附屬的長程光束步槍可接續至肩膀,也可拆裝為光束槍。

第二類則是以MS為基礎發展出來的TMS(Transformable Mobile Suit),也就是體積較小,更接近人型兵器的可變形MS。由於幽谷缺乏能夠載運大型TMA的船艦,使得TMS的研發刻不容緩。第一款正式完成的TMS,便是Z鋼彈,也成為動畫中後半登場的第二代主角機,採用所有最新技術,最當時完成度最高的可變機動戰士。這種中盤之後進化再升級的二代主角機模式,也成為後來鋼彈作品的固定模式之一。

MSZ-006 Z鋼彈以鋼彈MK II的可動骨架技術為基礎,大幅提升了強度,進而達到小型化與輕量化。雙腳及腰部分別搭載了分散配置式的發電機,也提升了機體總出力。機翼則收納於背後的背包,相較於同時代的可動機動戰士,在整體設計上顯得更加洗鍊。這也是第一部可變形的鋼彈主角機。


MG 1/100 MSZ-006 Z鋼彈2.0,可以做到無需更換任何套件即可完全變形,無論是MS型態或WR型態都完美無缺。

HGUC 1/144 MSA-005美達斯,可以算是Z鋼彈的前期試作機,外型上更偏向MA型態,機動性高,但MS型態較為笨重,不利於格鬥。算是TMA未完全進化到TMS的過渡世代。

隨著動畫劇情的推演,後半段登場的TMS,體積更輕巧靈活,戰鬥節奏也更加快速,遠/近、砲擊/格鬥、追擊/躲避等不斷快速變換的戰鬥技法,令人目不睱給,也引領劇情不斷推向最高潮。

HGUC 1/144 RX-110加布斯雷,可變形為MS或MA形態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三種形態。肩部的MEGA粒子砲可多向自由轉動,來福槍的後端則可以當成光束軍刀。腳部的可動骨架則可變成爪鉗。


HGUC 1/144 RX-139漢伯拉比,極端簡化的變形機制,讓機體在戰鬥中保有快速的機動性,武裝方面則有「海蛇」及「蜘蛛之巢」兩種電磁武器,三機一體的包圍網讓Z鋼彈吃了不少苦頭。

HGUC 1/144 AMX-003卡薩C,阿克西斯開發的量產型可變TMS,以作業用MS為基礎開發而成,右腋下的大口徑光束來福槍是主要武裝。極為簡化的設計,可視為阿克西斯資源有限之下的產物。

在一般的TMA和TMS之外,還有一種規格外機體,那就是被視為強化人專用的精神感應鋼彈,40公尺高,宛如巨神兵一般的巨大身驅,搭載了多門MEGA粒子砲、I力場產生器、米諾斯基飛航系統、精神感應控制系統等等。變形成MA型態時,機體的關節與脆弱部位都可以獲得保護,成為堅不可摧的飛行機動堡壘。

精神感應鋼彈第一次登場是在人口稠密的香港市區,巨型鋼彈的破壞力與高樓之間到處林立的霓虹招牌形成強烈的對比。


HGUC 1/144 MRX-009精神感應鋼彈,全高超過28公分的巨大尺寸,在所有HG系列之中算是身高最高的人型機動戰士。

1/300精神感應鋼彈MK II,到目前為止,這是精神感應鋼彈MK II唯一被立體化的鋼普拉,當時為了和同系列維持相同的價位與尺寸,採取了一個相當維妙的比例。

這裡順便介紹一下Z計劃(Project Z)。當年為了對抗迪坦斯,幽谷(A.E.U.G.)委託亞那海姆電子工業(簡稱AE社)共同研發高性能機動戰士。一開始製作了兩架試作機,一架是MSA-005美達斯,一架是MSN-100百式。而這兩者技術集大成之作便是後來的Z鋼彈。

在Z計劃的基礎上,發展出許多TMS可變機動戰士,限於篇幅,我們只能從中挑幾架機體做介紹。以後有機會再另闢專題談一下「Z計劃」及「亞那海姆鋼彈系列」。

RG 1/144 MSZ-006 Z鋼彈,又稱為ζ鋼彈(拉丁文,唸成Zeta)是鋼彈史第一架具有大氣圈突入及大氣機動能力的TMS,可變形為wave rider形態。


HGUC 1/144 MSZ-006A1 Z Plus A1型,這是地球反聯邦組織卡拉巴以Z鋼彈為藍本發展出來的大氣圈內專用機,強化長距離飛行能力及空戰能力。

MG 1/100 RGZ-91 Re-GZ,做為Z鋼彈的後繼機,搭載BWS背包武器系統可得到與MA一般的機動力與火力,缺點是,變形成MS型態時就要捨棄BWS,而且無法再變回原本的戰鬥機型態。

HGUC 1/144 MSZ-08 Z II,以往只存在於設定之中的夢幻機種,最近也推出了鋼普拉。變形機構與MSA-005美達斯更為接近,比Z鋼彈來得簡化,但生產性與操縱性都更為提高。據說後來上級比較屬意ZZ鋼彈,Z II的生產計劃便被神隱了。


MG 1/100 MSN-001A1 DELTA改,百式系統的可變形量產機,可由MS型態完全變成WR型態,感覺很像是Z plus版的百式。

《Z鋼彈》完結之後,隔年推出第三部電視動畫《機動戰士鋼彈ZZ》,這一部走的是比較輕鬆的青春物語,而主角機則是近乎超級機器人的ZZ鋼彈──雙管重砲、無敵巨劍、額頭大出力MEGA粒子砲,三機一體,可以分離、合體、變形,組合成靈活多變的各種戰機型態,怎麼看都覺得不像是正統派鋼彈。

HGUC 1/144 MSZ-010 ZZ鋼彈,擁有壓倒性武力,並可三機變形合體,在宇宙世紀的鋼彈之中屬於相當異端的武器。希望將來會有MG Ver. Ka推出啊。(敲碗)

1/144 AMA-01X加穆爾芬,保有強烈MA風格的TMA,變形前跟變形後都看不出任何MS的味道,胸口的高能量Mega加農砲,保有早期一擊必殺的戰術設計。這也是少數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推出過HGUC版本的機種。


HGUC 1/144 AMX-107巴烏,雖然隸屬於新吉翁,外型卻很有Z系列的風格。上下分離合體,可各自變形為戰機,下半身採無人機搖控設計,據說還可當成質量武器進行自殺式攻擊。

《機動戰士鋼彈ZZ》之後,可變機動戰士逐漸式微,一直要等到U.C.0153,也就是《機動戰士V鋼彈》的時代,才又重新出現在宇宙世紀的歷史之中。主要的原因是從UC.100年之後,MS朝著15公尺左右的小型化發展,而小型化與變形機構在某個程度上是相衝突的。經過將近50年的科技發展,小型化MS與可變機構才終於能夠同時相容。

命名來自一年戰爭「V作戰」的V計劃,是民間游擊組織神聖軍事同盟發展出來的鋼彈開發計劃,將V鋼彈分解成A、B、C三個模組,容易整備及運送,同時可因應各種任務進行組合。機身設有許多掛載點,可附加各種武裝,具備了全方位泛用機能化的優點。

MG 1/100 V鋼彈Ver. Ka,雖然和一般的MS相比體積縮小,卻可實現完全分離合體變形,並附有豐富的武裝搭配。


HGUC 1/100 V-Dash鋼彈Ver. Ka,背後追加了兩門大出力光束加農砲,同時還增加了手持的精靈光束砲,火力大幅提升。模型附有一般型與指揮官型兩種頭部可選擇。

《機動戰士V鋼彈》後盤登場的二代主角機V2鋼彈,同樣可三機分離合體變形,並可加裝Assault武裝成為V2突擊鋼彈或Buster武裝成為V2破壞者鋼彈,甚至可以AB武裝一起來,成為V2突擊破壞者鋼彈。HGUC 1/144 V2突擊破壞者鋼彈將於五月上市。藍色與粉紅色的光之翼套件則是Premium Bandai網路商店限定。

看完了這麼多可變形的機動戰士,是不是覺得意猶未盡呢?其實限於篇幅,這次只介紹了宇宙世紀中的一小部分。至於其它鋼彈世界還有什麼令人驚奇的可變機動戰士呢?別急,請聽下回分解。我們下個月見。揪咪!~


繼續閱讀:變形是男人的浪漫,可變戰士鋼彈,變形~~(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