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擱淺》和《潛龍諜影2》是預言?小島秀夫表示:我不是先知

小島製作工作室經常使用採訪的互動模式,逐而使網友認識小島秀夫製作人的思維,而最近在網友好奇《死亡擱淺》科幻背景中,如何延伸社群的孤立作題材,並提問:「《死亡擱淺》與《潛龍諜影2》如何似預言般預判未來趨勢?」,本次回覆也足見小島秀夫為何成功的高度。
(以下為原文翻譯)

我覺得每個人都能輕易看見明後天發生的事情,但將時間提高至5-10年後便困難起來。所以我根據最新的科學資料、社會新聞、航空探索、機器人、人工智慧等論文追蹤那些未來的預兆。

延伸閱讀:日本超級電腦開發新冠解藥


其中最注重在科技、醫療、航太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尖端研究,這些學術性質儘管非普羅大眾所理解,卻早已遙遙領先我們的想像,更掌握住尚未實現的中心點。

延伸閱讀:《電馭叛客 2077》新地圖


我曾拜訪過某公司的實驗室,就如同進入科幻小說世界般,許多未來的「種子」(徵兆)播種在世界各處,我將它們視為根本,並以一位故事創作者的角度使他們發芽茁壯。在預測這些種子的萌芽方向與世界的關係後,就能創造出「科幻小說」。

延伸閱讀:《日本沉沒2020》主題曲


麥克爾.克里頓的《人間大浩劫》 (The Andromeda Strain)便以彗星墜落作發想;小松左京也根據地殼運動的突破寫出了《日本沉沒》。

這些散播的種子埋藏於世界的運動變化中,在科技探索與政治下發展,例如基因工程治療技術、無人機器、外骨骼著裝、3D影印、抗老技術、人工智能、世界的分化—如果他們普及成為生活,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延身閱讀:《DECA – DENCE》末日動畫的翻轉


5G網路已經開始有人使用,未來如果6G、7G甚至被取代,當這些遐想置於生活,在學校、公司、家庭或戰場又帶來什麼結果?

SF不只可以被認為是「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他也能是「推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所以我創作時不會是種遐想,而是基於科學根本作推演,所以製作情節便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且事實證明我做得還不錯。我只是喜歡幻想並期待這種未來的娛樂,並不是位先知。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