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凶器》是好萊塢近期少數真正意義上「未演先轟動」的電影,但它的「先轟動」並非來自廣大群眾的引頸期盼,而是來自好萊塢產業內部對此片的高度看好,以及恐怖片小眾影迷圈之間聽聞小道消息後的滿腔振奮。《凶器》打從劇本還在投案之時便已相當搶手,因為構思它的人,三年前才剛拍出大獲好評、票房也不俗的《宿劫》,各家片廠都在期待喜劇演員出身的查克柯瑞格,也能成為下一位同樣從諧星跨足恐怖界的喬登皮爾。
《凶器》完成後,好萊塢對柯瑞格的關注度持續飆升,《凶器》自去年就秘密舉辦了好幾場試映,而每一次試映出爐的業界評價都出奇地高,高到讓華納兄弟影業信心大增,決定將檔期提前到今年暑假黃金檔。一般觀眾目前還得柯瑞格的名號非常陌生,但在好萊塢圈內,他已是各方搶著力捧的當紅炸子雞,人氣旺到早在去年,就已趁勢提案新版《惡靈古堡》電影的重啟計劃。並吸引華納兄弟和索尼影業積極競標。一個三年前才在短短不到一年內重啟兩次、還兩次都華麗摔跤的 IP,照理來說早就淪為暫時沒人敢接手的放射性汙染物,但因為掛上了柯瑞格的名字,大家忽然又重燃興頭。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而現在《凶器》終於向外界交出成品,我也終於明白《凶器》從去年就在好萊塢業內引爆的 hype,那真正的嗨點是什麼。因為這就好像在見證一位新世代大師的誕生,宛如當年見證昆汀塔倫提諾橫空出世一般,假如《宿劫》是柯瑞格的《霸道橫行》,那麼《凶器》就是柯瑞格的《黑色追緝令》,先來一部小試身手的小品,而緊接的下一部,就是一飛衝天的生涯代表作。我不保證亞洲觀眾能夠完全共感、或認可這波 hype,因為亞洲觀眾(尤其台灣觀眾)看待恐怖片的思維和歐美觀眾不太一樣,歐美很能接納當代恐怖片類型混搭、不見得非要一昧追求嚇人的多元性,亞洲的非影迷族群則反之。但如果你的口味偏向歐美,就會明白好萊塢在柯瑞格身上看見了什麼。
《凶器》某些方面確實也像極塔倫提諾的手筆,更準確地說,這是從《宿劫》承襲而來的特色,《凶器》是預算比較多的豪華加料版,就好比蓋瑞奇的處女作《兩根槍管》一鳴驚人後,他馬上就拿著更大把的預算、召集更大牌的明星續拍了概念相近的《偷拐搶騙》。如果塔倫提諾哪天突然說,他的最後一部電影要拍恐怖片,拍出來的樣子確實很可能就會長得像《凶器》和《宿劫》,至少敘事結構和幽默感,應該會非常近似。(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宿劫》之所以叫人驚艷,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幾乎無法讓觀眾預判劇情走向,你很難套入任何已知的熟悉公式去猜測柯瑞格在賣啥關子,就像你當初看《黑色追緝令》,怎麼樣也不會想到文雷姆斯和布魯斯威利扭打到一半,會突然被兩個變態綁到地下室當性奴,或是約翰屈伏塔上完廁所一出來就被掃射。《宿劫》另一容易讓人聯想到塔倫提諾的地方,是它的非線性章回結構、以及它中斷章節的方式,它會故意把斷點收在一個你正好奇「現在到底是怎樣!?」的時刻,然後切換到其它時間點的故事線補充某些前因,補充完了再繞回來往下講,或者讓兩條故事線自然而然地逐漸接軌在一起。
《凶器》也繼續沿用了這招,而且玩得更兇,因為格局更大、角色數量更多,需要從更多的視角丟給觀眾線索。起先其實很擔心,如此頻繁依賴這樣的手法,會不會過於氾濫、導致情節更鬆散破碎,所幸柯瑞格清楚每一次切換視角的目的性在哪,你要說這是某種炫技也行,但他的炫技不僅有效勾動懸念,還讓每一位演員都有獨立發光的時刻,完全沒浪費喬許布洛林、茱莉亞嘉納、黃凱旋、奧斯汀亞伯拉罕、艾登艾倫瑞克的實力,每一章的獨立視角,既清楚給出線索,也清楚帶出各角的性格和背景設定。(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凶器》最大的謎團,無非就是誰、或什麼力量導致這些小孩失蹤的,而我愛死了柯瑞格揭露這些謎團的方式,他沒有特別慎重地舖張搞排場,也沒堅持要藏到最後,反而是很突然、且出奇低調地,讓幕後主使者提前現身,而那種低調的出場,更叫人不寒而慄,一種忽然意識到「他早就在混在人群之中」的驚愣。柯瑞格沒把他藏到最後也是有其用意,因為後面還有更多的爆點,他的來歷、動機、作案手法會相繼揭曉,而非一股腦全塞到結尾,很偷懶地用一場老套的反派演說、老套的蒙太奇草草交代。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我甚至覺得,柯瑞格的選角策略也很聰明,這種低調的發寒效果要成立,前提是觀眾對演員本身要陌生,不能找太知名的演員來勝任,否則觀眾只會看到明星、而不是看到角色,或者只會看到很會演的明星,而不是很真實的角色。當然,艾美麥迪根並非默默無名,她好歹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在電視圈也資歷豐富,但她不是近代觀眾相對常見、或曝光度高的臉孔,這對此片而言是恰到好處的人選,一名鎮得住場子、同時面目又足夠陌生的老戲骨(劇組設計的妝髮,亦有效掩蓋了演員原本的外型)。
與其說《凶器》是恐怖片,它的本體更接近於《私法爭鋒》那類懸疑緝凶題材(故事都是關於發生在郊區的兒童綁票案),而一眾卡司的整齊演出,同時又具備了《意外》這類奧斯卡獎季作品的水準,相較之下,恐怖反倒像附屬的子元素,一部紮實的劇情片,才是它的主幹。這年代,好萊塢可不會隨便將劇情片排進暑假檔,但《凶器》不只是劇情片,還是娛樂性極高的劇情片,尤其結局,還給予觀眾一場爽度極高的釋放,讓你積累兩小時的滿肚子不安,全在片尾一口氣宣洩掉,那宣洩的過程雖是極其血肉模糊,卻又莫名熱血,甚至溫馨可愛,是一波情緒混雜、也高度滿足的終極高潮。(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一如《宿劫》,《凶器》也夾帶不少戲謔的荒謬,上次是賈斯汀隆出任搞笑擔當,這次則主要集中在艾倫瑞克和亞伯拉罕這對警匪冤家(也是我全片最喜歡的兩個角色)。柯瑞格設計給他們的笑點很自然,不會刻意,完全基於人物面臨困境時本能流露的慌張反應去表現,沒要玩哏或耍嘴皮。而說到艾倫瑞克,本以為年輕版「韓索羅」的失寵,會令他從此在好萊塢被埋沒,但想不到,他近年異軍突起,在驚悚和喜劇領域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從《熊蓋毒》《絕對公平》再到這部,處於高壓狀態的角色都好適合他。
亞伯拉罕的表現也相當突出,作為《高校十八禁》的班底之一,眼看杭特薛佛、席妮史威妮、寇曼多明哥、雅各艾洛迪陸續在電影圈揚名立萬,似乎也該是時候輪到他了。而亞伯拉罕似乎也已經找到適合的戲路,那就是:呆頭呆腦之餘、又不失一點小聰明,他在《凶器》、還有去年的《惡狼特工》裡,都是這種關鍵且搶戲的綠葉。據說柯瑞格已屬意要他主演新版《惡靈古堡》,而且給他的人設也差不多是這路線,這高機率就是他日後定調的銀幕形象了。
最後,不得不稱讚柯瑞格也有參與創作的原聲帶,和劇情的節奏搭配極好,是屬於近乎音效型的配樂,完美融入了電影,成為電影的心跳和呼吸。
文:J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