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表示2020年的居家時間導致電子遊戲玩家接觸產品期間發長,表示美國醫學界引用「任天堂」名字,取名「Nintendonitis 」來直觀反應電玩症候群的各種症狀,而該名詞也長期被民間接受,例如「任天堂拇指」(Nintendo thumb)等專有名詞借代「拇指腱鞘炎症」。
在醫學界將此類「重複動作」導致的病變稱為RSL,包含勞動與長期姿勢導致的肌肉、骨骼、神經過度使用綜合症,而在1970年代末開始伴隨家機到家用主機發展,除了紅白機外也包含Game & Watch等掌上型遊戲,使此症狀大量發生,產生在「拇指」與「搖桿」的遊戲外傷,而「任天堂拇指」(Nintendo thumb)作為代表性,比起「索尼手指」、「黑莓手指」更直覺,於是任何有操作鈕的儀器都被視作為此類《任天堂病》。
《WII骨折》 也屬於任天堂病的一種極端案例
伴隨2000年前後的社會案件,學術界更加關注「遊戲沉隱」與「暴力行為」等多方面的電玩遊戲因果,美國醫學協會也將《任天堂病》視作為不健康生活的關鍵,另外也有因為「WII」平衡墊導致骨折的案例,於是又多出了《WII骨折》。
日本媒體也再一次從疫情中認識該病況名稱
電玩遊戲病變目前以世界衛生組織的《遊戲沉癮》概述為基準,除了物理性的肌肉骨骼問題,視力、癲癇、甚至肥胖都成為延伸症狀,而社會性表現(暴力、憂鬱)等數據依然有待商榷,但《任天堂病》的命名將會持續引用在醫學界中。
1990年5月17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出現的《任天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