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蘋果)
(內文涉及劇透,請慎讀)
我一直覺得,蘋果決定投資三億美金生出《F1 電影》是很不切實際的事情(也有一說是兩億美金,總之就是燒了很多錢錢),他們天真過頭,對這部片懷著過高的期望,似乎妄想能完全複製《捍衛戰士:獨行俠》的成功,但想要辦到這件事,並非監製是同個人(傑瑞布洛克海默)、導演是同個人(喬瑟夫寇辛斯基)、作曲家是同個人(漢斯季默)、其中一位編劇是同個人(伊倫克魯格)就能實現九星連珠,因為《F1 電影》並無積累一整個世代集體回憶的念舊情懷,而布萊德彼特更不是湯姆克魯斯。
讓小布扛主角,是整部電影風險最大的賭注,蘋果似乎寄望他具備阿湯哥等級的票房號召力,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阿湯哥之所以是阿湯哥,是因為他做了絕大多數的同輩都不會做的事業選擇:將大量的青春和血汗,奉獻給一部又一部的商業大片,奉獻到六十歲都還沒停。阿湯哥能享有跨世代的影響力,是因為竭盡全力靠攏主流,只拍觀眾最感興趣的題材,所以才能不間斷地駐足在觀眾的視線範圍內,持續被記住,持續被崇拜。在同輩之中,除了他以外,就只有強尼戴普和小勞勃道尼選擇近乎相同的路(但即使如此,他們偶爾還是會選些主流觀眾不在乎的冷門題材)。
(圖片來源:蘋果)
但小布不走這條路,他偶爾會接《子彈列車》《史密斯任務》這類純娛樂片,或是在《特洛伊:木馬屠城》《瞞天過海》系列這種大堆頭片型當個配角或 co-lead,但他始終沒將自己定位成票房巨星。小布和他的好兄弟喬治克隆尼很相像,都具有讓人誤以為是吸票機的極高聲望,但實際上他們的主場在相對冷門的文藝片,或是默默擔當文藝片的製作人協助籌資。小布最賣座的獨立主演作品大概是《末日之戰》,但觀眾也不是衝著他進場,是衝著原著小說很紅,是衝著裡面有活屍而來,小布只是附加的贈品。
但蘋果和布洛克海默好像已無其他選擇,阿湯哥同一時間正吊掛在飛機上,戴普還沒完全被好萊塢接納回去,道尼的拍戲腳步明顯放緩,克隆尼顯然對扛起商業大片男一興致缺缺,麥特戴蒙和班艾佛列克忙著替新開的製作公司 Artists Equity 增加中型成本電影的產量,已經演過《賽道狂人》又很挑劇本的克里斯汀貝爾也肯定沒興趣再接觸類似題材,布萊德利庫柏則根本不用考慮,他現在只肯在商業片客串或當綠葉。其餘像查理辛、西恩潘、羅伯洛、亞歷鮑德溫這些同輩,要不是過氣,就是和年輕觀眾徹底脫節。所以唯一的選擇,真的只剩下小布。(圖片來源:蘋果)
而你可以明確感受到,蘋果、寇辛斯基和布洛克海默,從各個方方面面,都在確保小布的巨星光芒能夠全然釋放。小布從來就不是阿湯哥等級的巨星,但《F1》用盡全力在營造這樣的假象,如果你是真正對小布有一定程度認識的影迷,就會覺得這個假象有點好笑,像在看一個不屬於那個位子的人,硬是被推到那個位子。只不過小布本身的魅力夠強,好歹他的名號還幾乎是西方「美男子」的代名詞,因此這個假象要唬弄一般觀眾或許綽綽有餘。
《F1》是一部阿湯哥早就演過千百回的老套路商業片,但對小布而言,其實算第一次,這也是我覺得《F1》試圖營造的假象好笑的地方,小布居然活到六十多歲,才開始接演一部他早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演過的電影。《F1》的老套路是什麼?以下為懶人包:酷酷的失意英雄,因為多年前發生某場意外而陷入低潮、不再過問俗世,直到昔日老友上門求助,才走出隱居的拉她山洞;為了完成老友交付的任務,他必須和某位理念不同的女性成員磨合,然後磨著磨著,兩人就磨到床上去了。我基本上已經劇透完整部《F1》了。(圖片來源:蘋果)
當然,《F1》還加了一點克魯格、寇辛斯基、布洛克海默三年前在《獨行俠》就玩過的「老鳥帶菜鳥、菜鳥不懂老鳥的處處為你好」世代衝突,但大致上,《F1》有太多似曾相識的地方,光是電影不斷強調小布的角色情史豐富、搞砸好幾段婚姻,凱莉康頓明明早已提防、卻仍然陷下去,俗到讓我頻頻 OS:Here we go again。《F1》就是這麼老派,老到彷彿是從八、九零年代穿越過來的 4K 修復重映電影。環球、華納兄弟那幾家傳統片廠甚至已經不再投資這麼老派的劇本了,但蘋果就和多半的串流業者一樣,手上沒有漫威、DC 這些大 IP 的他們,所以只能回收傳統片廠捨棄的題材,去建立自己的影視帝國。
《F1》是很好操作、也很不好操作的公式,如果成功了,它就會跟上《獨行俠》的腳步,重現老派暑假大片的榮光,如果失敗了,就會像《紅色通緝令》淪為眾人的笑柄,被吐槽是用演算法算計出來的過時內容,不是大好就是大壞。而很慶幸地,單就製作水準來說,《F1》是成功的,而這有很大部份可能得歸功於布洛克海默,他是靠這公式叱吒八、九零年代好萊塢的頂尖操盤手,比誰都專業,寇辛斯基則比較像剛好在他的照顧下能夠優游自在,畢竟只要少了好團隊,寇辛斯基就會拍出《蜘蛛頭監獄》這種怪異的雷片、或是《創:光速戰記》那種畫面一流、情節蒼白的家庭劇院設備展示片。
(圖片來源:蘋果)
《F1》的老套經常讓我覺得好笑,那種好笑不是可笑,而是一種「man, they still make these kind of movie」的懷舊讚嘆,譬如,我敢保證,光是要找到願意跟小布纏綿的女演員就很難了,你不可能去找和小布同輩的蜜雪兒菲佛或茱莉亞羅勃茲,片廠一定會嫌老,好萊塢基本上是不允許女主角的年紀比男演員大、或是同齡,如果你要找五十歲上下的,莎莉賽隆、潔西卡雀絲坦也不可能願意接這種表面上很堅強、實際上很花瓶的陪襯(珍妮佛康納莉會答應《獨行俠》簡直是奇蹟)。
年齡和小布相近的,基本上都對「戰利品太太」或「戰利品女友」型的角色沒興趣。所以你只剩下康頓這樣的選擇,她和小布相差近二十歲(四十出頭),年紀不會大到被片廠嫌棄,又不會太年輕到被觀眾嘲笑小布吃嫩草。康頓也不是特別挑戲的演員,從她的履歷就能看出,偶爾接點 money job 是樂意的。而且康頓近年才剛憑《伊尼舍林的女妖》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有近五年內的奧斯卡光環加持,總會讓片廠安心許多,somehow 這是他們業內某種行之有年的迷信,實際上主流觀眾根本不看那些入圍作品。(圖片來源:蘋果)
但不管你找誰和小布搭戲,誰都留不住小布的心。小布飾演的桑尼就像西部片裡的槍客,不會駐足太久,替某個小鎮解決掉惡徒後,隨即就動身前往下一座小鎮。桑尼的靈魂是漂泊浪子,所以他始終不選擇固定待在哪個車隊,不和任何一位伴侶長久相伴,他永遠是過客,不斷尋找下一趟冒險。這也是《F1》的其一老派浪漫,不過《F1》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很克制地渲染這份浪漫,不過度濫情,包含桑尼和約書亞亦師、亦友、也亦敵的衝突也是,它大可拍得更狗血,但卻聰明地適時緊收,總在快煽情過頭之時盡可能簡短表達,然後在最激昂的高潮時刻徹底釋放,不會將兩人的關係變化描寫得過於淺顯直白。
當然,《F1》最外顯的魅力,仍舊是車子。寇辛斯基的場面調度,向來有精準工藝般的簡潔俐落,從《光速戰記》《遺落戰境》《獨行俠》再到《F1》,無論是 CG 造景或是外景實拍,都是如此。精準工藝的賽車戲,加上精準克制的老派公式算計,造就了《F1》方方面面的流線美型,至於票房是否也能這麼給面子,就是對小布的星度、對蘋果和華納兄弟影業的行銷團隊的大考驗了。
文:J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