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可夢傳說 Z-A》被日本作家讚為「親子共學神作」 本次和以往哪裡更適合孩子學習?

寶可夢傳說 Z-A》(Pokémon LEGENDS Z-A)從10月16日發行後,許多玩家開始踏入這個全新的寶可夢遊戲世界,除了潛藏的劇情外,還有許多本作有別於過去本傳的玩法。

日本作家兼講師布施川天馬近日在媒體日刊SPA!投稿,讚賞本次的《寶可夢傳說 Z-A》為「親子共學神作」,他提出的見解看法也獲得網友關注。

布施川天馬表示自己雖說剛完沒有多久,但光是這些時間,就感受到 ZA 的特別之處,那種「這跟以前的寶可夢不一樣喔」的違和感相當強烈。這份「不一樣」正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對他來說,這款遊戲根本就是讓親子一起動腦、練思考的最佳教材。

■ 玩家也會被攻擊的寶可夢世界

ZA 跟傳統寶可夢最大的不一樣,在於它是「動作 RPG」。在《紅/綠》以來的傳統寶可夢裡,訓練家都站在安全區外發號施令,像教練一樣。但在《寶可夢傳說》系列中,主角會直接和寶可夢一起在野外行動。野生寶可夢會主動攻擊玩家,打太多下還會讓人「暈倒送回基地」。

這設定一開始可能讓老玩家不太習慣,畢竟以前哪有「被野生寶可夢追著打」這回事。但仔細想想,寶可夢的力量其實都超誇張:像「鬼斯」的瓦斯能讓印度象兩秒內昏倒,「小火馬」一跳能越過東京鐵塔……人類要是被盯上,大概撐不過幾秒。當然,這只是一款遊戲。現實要是有人分不清現實和遊戲,大概會被罵「遊戲腦」。不過,我想說的是「變成好的遊戲腦」其實對思考力反而有幫助。

■ 所謂「好的遊戲腦」,其實是訓練思考力

好的遊戲腦」意思是:能在現實與遊戲之間劃清界線,同時比較兩者差異、進行思考。比如說,玩寶可夢時可以問自己:「如果現實中真的有這些寶可夢,我們該怎麼跟它們共存?

現實裡人類光是面對熊就夠頭痛了,更何況 ZA 的世界裡野生寶可夢還會在街上亂走,要活下去可不容易。那麼,如果人人都能抓寶可夢,大家會不會開始想:「皮卡丘的電擊威力到底多強?」「凱西的瞬間移動能搬多重的東西?」有人會研究如何利用牠們的力量,也會有人主張「尊重寶可夢的意志,不應干涉」,甚至可能出現信仰寶可夢的宗教。

■ ZA 讓玩家體驗「現實世界的殘酷」

其實寶可夢系列一直都比想像中寫實,早期的「火箭隊」靠非法勞動和販賣寶可夢賺錢,《黑/白》裡的「等離子團」更以「讓寶可夢脫離人類支配」為名進行極端行動,如果看過漫畫《寶可夢特別篇》,相信更能體會這個說法。

在遊戲中,打贏對手會拿到獎金,這自然讓人聯想到:「那比賽規則是誰定的?」「要是沒裁判,會不會有人偷襲、搶錢?」。在 ZA 裡這種假設甚至變成現實:你可以從敵方訓練家的背後偷襲,讓戰鬥更有利。遊戲甚至鼓勵你「主動偷襲,不要被發現」,讓許多玩家感受到比以往更現實、更殘酷的世界觀。

■ 「有趣」其實是最好的學習起點

《寶可夢傳說》列的魅力就在於,它不逃避大人的「為什麼?」這個問題,而是試著描寫一個「如果寶可夢真的存在」的世界會多麼真實。我們常被教導「遊戲就是遊戲、現實是現實」,但如果作品完全和現實脫節,那就不好玩了。越是虛構的故事,越需要現實的支撐。

像《咒術迴戰》會提到用咒力發電,《鬼滅之刃》裡角色斷手斷腳就真的退場,這些真實感,反而讓虛構更有說服力。「會說好謊的人,懂得在真實中摻一點假。」要創作出好作品,就得比誰都更理解現實。

把「遊戲」和「現實」完全分開,其實就像說「讀書只能在書桌上」一樣——想法太死板,也學不到什麼。真正重要的是,能用跨領域的眼光去比較不同事物的差異。

很多家長會為「孩子太沉迷遊戲」而煩惱,但如果父母也願意去理解遊戲裡藏著的真實世界也許就能一起從中學到更多。當你能用「現實的眼光」指出遊戲裡那些寫實的細節,那款遊戲就不再只是娛樂,而會成為親子共學的最佳教材。

當然這是筆者的觀點,《寶可夢傳說 Z-A》到底來說,絕對有能寓教於樂的地方,當然對於習慣本傳的朋友或許需要一些時間適應,但如果可以透過這樣的遊戲方式讓孩子學習跟現實中的知識與視野,真的也是兩全其美吧。

新聞來源: 日刊SPA!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