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 無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窩座再來》自從日本上映後就席捲票房,在亞洲各地國家上映後也都開出驚人票房,連美國、世界各地都掀起一股鬼滅電影朝聖風潮,還成為北美影史外語片票房第一名。
相對的,昔日動畫界霸主「皮克斯」今年推出的新作動畫電影《地球特派員》卻陷入低迷。為什麼這樣過去未見的現象會發生?日本 TBS NEWS DIG 撰文分析,答案其實藏在日本動畫特有的文化底蘊與商業模式之中,扭轉這個過去跨不過的高牆。

《鬼滅之刃 無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窩座再來》在北美首週末票房突破 7,000萬美元,正式超越《神奇寶貝:超夢的逆襲》,成為日本動畫在北美史上票房最高的開片作品。這股熱潮不只是「鬼滅」本身的強勢,更象徵日本內容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如今年輸出額高達 5.8兆日圓,已超越半導體與鋼鐵產業,成為繼汽車之後日本最強的產業支柱之一。
日本政府更設定目標,要在2033年前將內容產業擴大到20兆日圓的規模。而在這股浪潮的中心,就是擁有《鬼滅之刃》&《鏈鋸人 蕾潔篇》製作與發行的SONY影業,他們的娛樂事業已連續三年創下歷史新高,市值逼近迪士尼。

另外,《鬼滅之刃 無限成篇》的震撼畫面,來自動畫公司ufotable所開創的 2D × 3D 混合技術。以「無限城」的場景為例,整個空間結構以3DCG打造,但角色部分仍保留2D手繪質感,既有立體感又不失「漫畫感」。
這種風格不只是技術選擇,而是根植於日本的傳統美學──從平安時代的大和繪到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日本的藝術強調「線條與構圖」而非「立體陰影」,講究的是畫面的秩序與節奏。


且值得注意的是,這波鬼滅熱潮,粉絲相當願意多花錢進IMAX。北美上映首週,《鬼滅之刃》IMAX與4DX等高價特別廳的觀影占比高達 44%,代表觀眾寧願花更多錢,也要在最高規格的環境中體驗這部作品。無限城的壯闊空間與沉浸感,讓粉絲有「這部電影一定要在大銀幕看」的衝動。

同時,周邊商品更是對戲院而言可說是票房救星。美國AMC戲院推出的「無限城爆米花桶」瞬間完售。在美國,電影票毛利約50%,但飲食與周邊的毛利可高達95%,這也讓各大戲院願意排更多場次給《鬼滅之刃 無限城篇》。

然而今年皮克斯最新作《地球特派員》全球票房僅約1.54億美元,跟預算相比幾乎打平,創下30年最慘紀錄,當然2024年的《腦筋急轉彎 2》創下成功,卻在今年度慘遭滑鐵盧,當然這種原創動畫的劇情本來就吃劇本跟粉絲口碑,也並不能怪說皮克斯這樣的形式有誤。
不過相對的,《鬼滅之刃》採取「循序培養粉絲」的模式:漫畫連載 → 電視動畫 → Netflix/Crunchyroll全球串流 → 劇場版上映。這一步步都在擴大粉絲基礎。製作費僅約 30億日圓,卻能靠龐大且穩定的支持群體帶來穩定收益。
《鬼滅之刃 無限城篇》這次的熱潮,呈現出不只是「去看電影」而已的行為,而是一場「粉絲現場活動」。日本粉絲在社群上會曬「我看了5次」、美國粉絲也跟風發「take five」。觀影變成一種社群體驗,粉絲之間彼此連結的象徵。
如今,日本的內容產業早已不是小眾市場,而是足以與汽車、電子並列的國家核心產業。而《鬼滅之刃》的全球現象級成功,也證明日本動畫不只是「看故事」,更是一場粉絲間情感的共鳴體驗。
新聞來源: TBS NEWS DIG
神戶忍者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