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獅門影業)
我對羅蘭艾默瑞奇有種莫名的癡迷,這股癡迷之深,深到即使是大家都厭之入骨的《ID4 星際重生》,我依舊看得很開心,我不覺得它很爛,我只覺得它頂多沒有第一集來得出色。《月球隕落》差不多也是給我這種感覺,我不覺得多差,但要跟巔峰時期的艾默瑞奇相比,確實也無法媲美,我大概只看不到二十分鐘左右,就知道艾默瑞奇八成又要被不少人嫌江郎才盡,嗯,因為... 他真的江郎才盡了,but then again,我就是對他很沒抵抗力的人,所以..... 哈哈。
《月球隕落》炒了多部艾默瑞奇舊作的冷飯,諸如《明天過後》的父子情,《2012》婚姻、事業兩頭空的失意老爸,《ID4 星際終結者》搶先美國政府一步準確預測危機的民間高手,還有像《2012》中伍迪哈里遜那樣的陰謀論專家也沒缺席。除此之外,《月球隕落》還套用了好萊塢常見的頹廢英雄,男主角總要在一開頭就遭遇重挫、從此落魄到底,接著數年之後,拯救蒼生的機會找上了門,他才終於藉著替眾人化解危難而成功翻身。
(圖片來源:獅門影業)
作為一部災難片,《月球隕落》當然免不了是採取多線敘事的大堆頭策略,營造全人類共患難的盛大排場。全盛時期的艾默瑞奇,是能把多線編排得恰到好處,但約莫自《ID4 星際重生》以降,艾默瑞奇在這方面的功力便出現退化的跡向,他的大堆頭排場開始愈顯擁擠,某些可有可無的累贅配角開始在他的電影裡瞎忙,敘事步調也愈加慌亂,不再如過去那般游刃有餘。這明明曾經是艾默瑞奇最拿手的類型,但後期卻愈拍愈失色。
從《ID4 星際重生》《決戰中途島》到這部《月球隕落》,艾默瑞奇多線敘事的疲軟現象愈加顯著,是不至於多糟,但就是不如從前引人入勝。艾默瑞奇的多線曾經之所以好看,是因為他有給予足夠時間讓各角色的情感慢慢發酵,再來則是每一波災情來臨前,也都有紥實的氣氛舖張,但現在的艾默瑞奇卻愈像在趕火車,急著讓很多事情趕快發生。少了一些喘息和沉澱的空間,電影就少了收放自如的美感,被催著看完電影的觀眾也就愈難入戲。
(圖片來源:獅門影業)
我猜想,或許艾默瑞奇是在試圖融入當代電影的快節奏、適應時下主流的型態,所以想把自己的電影也調整得更快、更緊縮,但在這方面,他不該迎合主流的變化,他應該繼續將災難片視為某種長篇史詩,那才是他作品最初的魅力所在。既然艾默瑞奇堅持繼續拍原創大片,那麼就該試著讓自己的電影進化得更精緻 ― 就好比克里斯多夫諾蘭那樣 ― 而非做得更趨近於速食。在一片速食之中,強調精緻化才顯得出眾。
《月球隕落》當初吸引我的,不只是因為它是艾默瑞奇的電影,更因為它是難得將「月球是人造物體」這長久以來的陰謀論搬上大銀幕的電影,身為熱愛研究外星陰謀論的影迷,心裡很是興奮。但很可惜,最終電影還是沒有膽子敢把和這陰謀論牽扯最深的獵戶帝國(蜥蜴人)、天琴星人給拍出來,艾默瑞奇塞給我們的,終究還是「過度依賴人工智慧終將造成大反撲」這老掉牙的設定,然後全片的結語也不脫「人類值得第二次重生的機會」這種千篇一律的論調。
(圖片來源:獅門影業)
雖然片中並無出現蜥蜴人或天琴人,但我不禁覺得,艾默瑞奇其實是在迂迴暗示他們的存在;《月球隕落》設定月球具有監控和孵育新生命的功能、其起源也和人類的誕生息息相連、而地球也不過是其他人形生物(類似天琴人等各種外星文明)逃避戰亂的殖民地,這些情節都和「不被大眾認可」的宇宙歷史有極高相似度。艾默瑞奇自己都承認,此片靈感正是源自他所讀到的陰謀論,那照理來說,他應該不可能沒接觸到關於獵戶帝國和天琴人的爭戰史,畢竟這很常被湊在一起討論,但艾默瑞奇最終沒有採用,我想原因不外乎是為了簡化故事或節省預算開支,又或者… 他不夠勇敢去戳破更敏感、更接近史實的真相?
《月球隕落》先前沒說要發展成系列電影,但艾默瑞奇竟突然在結局埋下續集伏筆,假如《月球隕落 2》或《月球隕落 3》真能實現,也許我們還有機會看到更多對外星陰謀論的援引,但有鑿於《ID4 星際重生》這個前車之鑑,我很懷疑毫無任何經典前作的知名度加持的《月球隕落》能有多少成功的勝算。《ID4 星際重生》的續集伏筆目前看來是沒有延伸的希望了,但不死心的艾默瑞奇又硬是在《月球隕落》留了後路,感覺他是真的對外星題材深具熱情。
我甚至一度猜測,《月球隕落》的某些元素其實是來自《ID4 星際終結者 3》劇本的原案構想,而眼看《ID4 星際終結者 3》開拍無望,艾默瑞奇才突發奇想藉《月球隕落》另闢蹊徑、延續他原本想在《ID4》系列展示的概念。但如果艾默瑞奇想繼續拍下去,他真的應該先研究如何正確地改良敘事手法、重塑與觀眾的互動模式,在不失去個人優勢的前提之下,設法將創意觸及到更廣泛的族群。
文:J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