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也許享受不到速度與激情,但能享受賽車的浪漫

前言:

  雖然傳記片無法單純呈現出戲劇性、形式化的效果,就鏡頭、剪輯再加上劇本內容而言,你完全不能以主觀的方式去擺佈任何一部傳記片,尤其是在講述具有爭議的人物時,因為你是在重現一段歷史。雖說電影與歷史無法化上一談,但我不探究它的真實性,我想討論的是要怎麼呈現一部枯燥乏味的傳記片。


  而有一部電影卻逃出傳記片長年以來監禁在,已經充滿鐵銹味的牢籠,他正是《奧本海默》,他利用了的跳脫時間的敘事手法、鏡頭,以及極具聳動心理效應的特效與音樂,呈現出一部令人撼動人心的傳記片,《奧本海默》已經是傳記片的頂尖模範作品。


  但在拍傳記片之前,你必須搞懂你想聚焦在誰身上,是人、事件,還是議題,就像《奧本海默》,整個核心都是聚焦在奧本海默這位科學家上,在藉由這項核心在擴散到其他事件,這樣就會有劇情堆疊的張力,更有層次。


  但是在我看完《法拉利》,我感到滿心失望,就連我的賽車迷朋友也很失望,這也許是《奧本海默》效應吧,讓我對傳記片的標準提高,但或許也另有原因。

短評:

  《法拉利》想聚焦的事物很渙散,一下是恩佐法拉利的婚外情和與勞拉法拉利緊繃的婚姻邊緣,一下又是與瑪莎拉蒂的賽車競爭,這樣的安排也許是想塑造另一種戲劇效果,就是想應用交叉剪輯的方式讓劇情張力昇華,利用歌劇高亢的歌聲、賽車震耳欲聾的引擎聲、輪胎摩擦地面刺耳聲,想渲染出恩佐、勞拉與琳娜之間的三角關係,在我看下來是有那麼一點感覺,但就好像差了點甚麼,是剪輯的節奏沒用好,還是聲音不夠震懾呢?


  但有一點我非常肯定,就是賽車不夠激情、刺激,速度感不夠,唯獨前面在比單圈成績時,那段確實挺令人緊張的,但後面的一千英里賽,那個賽車感不夠,比另一部賽車傳記片《賽道狂人》相差勝遠,《法拉利》大量利用拉軌與推軌的跟車鏡頭,想塑造法拉利與瑪莎拉蒂爭鋒相對的感覺,卻遺失了速度感,讓畫面變的很麻木,恩佐與勞拉的對戲都比他的賽車還來的激烈,這邊就要讚嘆亞當崔佛與潘妮洛普·克魯茲的演技,我想這是這部電影唯一好看的地方,歷經《婚姻故事》的亞當崔佛,與感情戲駕輕就熟的奧斯卡影后潘妮洛普克魯茲,我只能說別拍車了,好好聚焦在恩佐與勞拉之間的婚姻故事。


  但是《法拉利》的場景倒是拍的很美,這也是麥可曼恩蠻拿手的事,在《落日殺神》裡,他幾乎沒有用人造的燈光,他盡量抓取城市中的霓虹燈和自然的夜光去打光,拍出洛杉磯的最自然真實的深色夜景,而《法拉利》在後面的一千英里賽,”美到感覺是在拍汽車廣告一樣”。


  還有一點要吐槽,這也是和我朋友都覺得很出戲的地方,就是車禍的畫面特別突出,你要知道在一個完全寫實主義的電影裡,突然來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面會很出戲,麥可曼恩很喜歡在不同角度放一個鏡頭,抓取車翻滾、飛出去的場面,在利用動接動剪輯帶出動感,你在《落日殺神》的車想飛多高都沒問題,因為他不是完全寫實主義的電影,但放在《法拉利》特別的怪,而我朋友也說,在現實的翻車並沒有那麼的誇張。電影跟現實確實是不一樣的世界,但你整場的鏡頭語言,就斷定你拍的是一部寫實主義電影,就算你想重現驚悚的真實車禍事件,也不必要這麼戲劇化吧,反而還會模糊焦點。


  我還是很推薦去看《法拉利》,我並沒有覺得不好看,只是看下來稍微可惜,也許是野心太大,導致小細節沒做好,但傳記片一直以來都沒什麼好討論的,幾乎都是在討論與歷史的差異,但你對電影講究歷史正確性,會有一點搞笑,所以好好享受麥可曼恩的《法拉利》,也許享受不到速度與激情,但能享受賽車的浪漫。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