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上帝與魔鬼掌管的世界... A Complete Unknown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巴布狄倫

一個或許你從未聽過的名字

甚至連電影的男主角一開始也不太認識他

但你可能曾在某本書上讀過他的歌詞

或聽過那段飄盪在風中的旋律......


上映於2024年底,並在次年的奧斯卡獎中,入圍多個獎項提名的改編傳記電影-A Complete Unknown(台譯-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由曾經執導2019年賽道狂人的詹姆士·曼格導演,與飾演沙丘系列天選之人的甜茶-提摩西·夏勒梅主演,為世人譜寫出1960年代的美國,在民謠與搖滾圈間碰撞,至今仍熠熠生輝的一塊滾石。



Who's Bob Dylan?

那麼巴布狄倫究竟是何許人也?1941年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猶太家庭,本名Robert Zimmerman,高中時就和好友組成了樂團,並在大學期間醉心於民謠鄉裡,不過後來唸不到一年便選擇離開四處闖蕩。受到英國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的影響,開始以巴布狄倫為藝名進行演出,展開之後60多年來永不止息的音樂旅程,期間共發行超過30多張錄音室專輯,並於201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殊榮,也是史無前例唯一獲得此獎的歌手。


1. Bob Dylan(1961)

1961年,狄倫風塵僕僕抵達了紐約,前往醫院探望他的偶像-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這位曾演唱許多膾炙人口歌曲的民謠歌手,中年卻飽受亨丁頓舞蹈症摧殘,失去了認知與自理能力,如同風中殘燭一般躺在病床上,一旁則坐著民歌之父-彼得·席格(Pete Seeger),面對一個陌生小夥的貿然來訪,席格卻格外親切地邀請他到病榻旁入座,此時的狄倫拿起了吉他,唱起了那首他為伍迪所寫的歌曲。


看著眼前這個刷著和弦,口中喃喃吟唱著的年青人,席格與伍迪兩人專注聆聽著每個流動的音符與字句,彷彿看到點燃民謠圈的新希望,當晚席格便決定邀請身無分文的狄倫寄宿他家進行創作,其家人也對狄倫的歌曲給予高度讚賞,於是席格開始帶著狄倫,四處參與各種民謠圈的場合。在一場小型私人的演唱現場,狄倫與當時正火紅的民謠女歌手-瓊·拜雅(Joan Baez)初次見面,狄倫接續在她之後登台演唱,正巧唱片公司經紀人亞伯·格羅斯曼(Albert Grossman)也在現場,看到狄倫演出的當下,便決定簽下這個明日之星,並幫他推出首張個人同名專輯。此次的初啼試唱,多以翻唱他人的曲子為主,例如下面這首Eric Von Schmidt 創作的純純抒情小品,不過在幾年的光景後,這首歌將會被狄倫插上電,徹底改到面目全非......


2.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1963) 自由自在的巴布狄倫

然而首張唱片推出後,擺在架上卻是乏人問津,唱片行裡多數客人也都是在詢問有無瓊·拜雅的專輯,多少讓當時的狄倫有些洩氣,不過在這段期間,狄倫也遇見了當時的繆思女神-蘇菲·羅素(Sylvie Russo)。電影在此處對女主角做了改編,角色原型實際參考了狄倫當時的女友-蘇西(Suze Rotolo),同時也出現在他第二張專輯的封面上:1963年的二月,寒風仍舊刺骨的紐約街上,穿著大衣的蘇西,摟著愛耍酷只穿著一件夾克,凍得弓起背緊縮身子的狄倫,相互依偎漫步在格林威治村的身影,記錄著那個動盪年代下最為純真的一幅畫面。


相較電影中蘇菲的形象,現實裡的蘇西則帶有更多時代的縮影,由於出身在左翼背景的家庭,在冷戰氛圍的麥卡錫反共主義下,飽受各種迫害,促使蘇西投身關注民權運動,也連帶影響狄倫,接觸左派思想與藝術作品的薰陶,這段期間的他寫出了許多至今仍為人所傳唱的經典,例如最為著名的飄盪在風中(Blowin' In The Wind)或是大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同時狄倫也將當時對於蘇西的種種情愫,譜寫成一首首動人的情歌,讓這張狄倫的全創作音樂專輯,總算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


不過這段在鎂光燈下的關係,終究還是出現了裂痕,實際緣由不得而知,但在電影的劇情安排下,以蘇菲前往歐洲短期遊學間,美國遭遇古巴飛彈危機的末日亡國感,促使在地下酒吧偶遇瓊·拜雅的狄倫,兩人最終選擇放飛自我,之後在各種合作演唱會上過從甚密,也使狄倫與蘇菲的關係日漸惡化終至分手。但在現實中,雙方仍維持著朋友關係,並找到各自的人生伴侶組建了家庭。四十多年後,巴布狄倫在自傳中提及這段隨風而逝的短暫戀情,才娓娓道出許多當時與這個女孩初戀的心境。遺憾的是,蘇西已於2011年因肺癌永遠的離開了,留給世人無限的懷念。


3.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1964) 時代正在改變

時間線再度拉回到1963年,這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為種族和平等人權議題進行發聲;卻也是在同一年,甘迺迪總統在德州遇刺身亡,舉世震驚。身處於劇變的時代中,狄倫開始用他的筆,書寫出一段段批判社會不公不義的歌詞,如下面這首The 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roll(哈蒂卡羅爾的寂寞之死),敘述了一個勞苦女性無故遭遇謀殺,卻因司法袒護權貴,最終僅對兇嫌輕判了幾個月的刑期,諷刺到令人潸然淚下。

 


此時的狄倫形象,脖子上架著口琴,背著吉他,隨著彼得和瓊,四處參加民權與反戰運動,群眾開始視他為世代的代言人,每個人都希望他成為心目中的somebody,越來越多的標籤加諸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從始至終都否認這些外界給予的稱號,就在這張專輯的尾聲,狄倫似乎也不安地暗示即將到來的告別......


4.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1964) 巴布狄倫的另外一面

當群眾的成見已根深蒂固,就很難擺脫人們為你量身打造出來的框架,巴布狄倫的音樂生涯,此時也正面臨著分水嶺。電影中期,狄倫的造型上開始有了改變,帶起了墨鏡,穿起了黑色西裝,踏著高跟皮鞋,嘴邊時不時叼著一根煙,在一次和瓊的合唱會上,狄倫拒絕了瓊和聽眾的要求,不再演唱過去的成名曲Blowin' In The Wind,當場掉頭離去,不再回頭,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述:民謠音樂界是他必須離開的樂園,就如亞當必須離開伊甸園一樣。

Ah, 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5.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 全部帶回家

在1964年的新港民謠音樂節上,彼得·席格為即將登台的狄倫做開場,一陣眾人的簇擁聲中,狄倫上台演唱了這首全新的創作-鈴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為之後的改變拉開了序幕。觀看這段時隔60年的黑白錄影畫面,後方隨著旋律腳打拍子的席格,似乎也還能聽到當時現場風聲的鼓動。這首歌曲不再批判社會時事,而是帶有更多迷幻色彩,詩人余光中曾以中文翻譯過歌詞中晦澀的意象,歌手韋禮安也在2021年透過不同的曲風來詮釋這首歌曲。在探索音樂這條廣袤的道路上,狄倫已準備朝著另一個崎嶇的方向疾駛而去。


次年第五張專輯-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橫空出世,顛覆大眾的是狄倫開始不再純唱民謠,專輯以一首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痞裡痞氣地開場,黑膠唱片的一面全是插了電的搖滾樂器演奏的曲目,背面僅留四首純吉他與口琴伴奏的歌曲,本被寄予厚望的民謠圈復興青年、時代的代言人,此時的狄倫已被較為傳統的歌迷視為離經叛道。


專輯中還有首特別的情歌-Love Minus Zero/No Limit(愛減去零/無極限),普遍認為這是狄倫寫給他當時同年結婚的第一任妻子,不過並非專輯封面那位紅衣女郎,也不是有過合作關係的瓊·拜雅,而是日後與他愛恨交纏十餘年的薩拉(Sara Lownds),這個同樣影響狄倫至深的女子,並沒有出現在這次的電影中,但在帶有韻律感的幽美詞句間,充斥著威廉布萊克與愛倫坡詩作中的意象,伴隨輕快卻又哀愁的旋律,似乎象徵美好的時代終將告別:一切都結束了,Baby Blue。


6. Highway 61 Revisited(1965) 重訪61號公路

從民謠歌手的身分轉換為搖滾巨星,狄倫在1960年代中期的音樂圈迅速竄紅,瘋狂的歌迷每每隨著狄倫的出現蜂擁而至。經歷了上張專輯的洗禮,狄倫在創作的道路上,依舊能開闢出前無古人、後物來者的蹊徑,一首刻在西方嬰兒潮世代基因裡的經典,曾入選滾石雜誌五百大歌曲榜首,也是這部電影原名A Complete Unknown的由來-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感覺怎麼樣?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孤身一人,沒有回家的方向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完全沒人鳥你,就像一塊滾落在地的石頭一樣


歌名看似引用了滾石不生苔這樣勵志的俚語,但歌詞內容徹頭徹尾,實則在對一個上流女子最終流落街頭的數落,這類戲謔式的嬉皮反主流音樂風格,開始成為狄倫鮮明的反叛元素,例如專輯同名曲Highway 61 Revisited,電影就實際演示了狄倫是如何從街頭購買到一顆類似哨子的樂器(Siren whistle),並把它夾在琴架上取代口琴,吹出一段滑稽卻相當有記憶點的旋律。


而故事也即將迎來最終的高潮,1965年,狄倫受邀重返新港民謠音樂節壓軸演出,已投入搖滾樂懷抱中的狄倫,自然是不甘於只演唱那些傳統聽眾想聽的民謠歌曲,但音樂節委員會與彼得·席格,不斷強烈懇求狄倫放棄插電演出,正當陷入兩難之際,狄倫的忘年之交,同是演出歌手的強尼·凱許(Johnny Cash),藉著酒意鼓勵著狄倫堅持本心,於是當晚,震耳欲聾的聲響劃破天際,台下迎來觀眾一片的噓聲與掌聲,有人大聲咒罵著身為猶太人的狄倫是「猶大!」各種雜物也開始往舞台扔去,委員會方憤怒的與狄倫的經紀人扭打在一起,席格更是氣到差點要拿斧頭劈了擴音設備的電線,這場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插電演出,就在群眾的叫囂與喧鬧聲中落下了帷幕。不過前面所提到的猶大事件,實際是發生在狄倫之後倫敦巡演的亞伯特廳演唱會上,面對歌迷無休止的辱罵,狄倫唸了自己的歌名I Don't Believe You懟回去,並轉身對樂團說道 “Play it Fxcking Loud!” 用音樂回應那個年代,每個針對他背棄民謠圈的酸言冷語......


後記

本部作品雖是偏向傳記類寫實的敘事呈現,但當中仍是有不少改編的橋段,據傳現年八十好幾的巴布狄倫本人也有參與部分劇本修改,但劇中最為出色的亮點,莫過於飾演狄倫的甜茶,詳細揣摩出狄倫每個時期不同的聲線與氣質表現,電影中的歌曲也皆為提摩西本人親自演唱,以不同世代的觀點,詮釋出每個人心中各自不同的巴布狄倫形象。


電影的結尾,在結束了新港音樂節的演出,狄倫最後一次前往醫院看望伍迪·蓋瑟瑞,如今的他早已不是那個默默無名的流浪歌手,狄倫本想將之前那支修復好的口琴歸還,但伍迪最終還是將口琴託付給了他,踏出醫院的狄倫,跨上了摩托車,朝向一個既不是由上帝,也不是由魔鬼所掌管的世界,儘管他不知道短短的幾年後,又會迎來什麼樣翻天覆地的改變……


電影海報圖源:20thcenturystudios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