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原汁原味的土法煉鋼魅力,在末日公路上奔馳:《衝鋒飛車隊》福特獵鷹「追緝號」

影壇名車何其多,許多名車在駛入大銀幕之前,本身就已經高貴華麗。但是這台影史名車,出身貧賤卻一夕翻紅,它並非來自名氣響亮的跑車大廠,也不是造型奇詭的概念名車,但是隨著 1979 年的電影《衝鋒飛車隊》(Mad Max)在全世界瘋狂賣座,這台 1973 年式福特獵鷹 XB GT 轎跑車(1973 Ford Falcon XB GT coupe),卻成為許多 80 年代孩子的夢幻坐騎。

它狂野豪邁,猶如這部電影系列一樣生猛有力,40 年後,這台在電影裡被稱為「追緝號」(Pursuit Special)的福特獵鷹,外型看來仍然充滿未來感與狠勁。


如果你想要找一套充滿速度的系列電影,《玩命關頭》(Fast & Furious)系列不是最好的選擇,《衝鋒飛車隊》系列才是。這套系列包括 1979 年電影《迷霧追魂手》(Mad Max)、1981 年的《衝鋒飛車隊》(Mad Max 2) 、1985 年的《衝鋒飛車隊續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與 2015 年的《瘋狂麥斯:憤怒道》 (Mad Max: Fury Road)。

▼《迷霧追魂手》



四部電影描述文明世界沒落之後的末日荒境,在廣大的不毛之地上,只有寬廣筆直的公路上還有生氣──殘忍的飛車黨們用速度劫掠他們看到的一切,而只有少數的公路戰士有能力與他們抗衡。他們駕駛的車輛在公路上追逐擦撞,誰能獲勝,誰就能取得更多如今已經罕見的汽油。這個廢土世界(Wasteland)裡沒有正義與公理,只有力量與宿命。有力量者為王,而弱者的宿命就是成為強者的食糧。

▼《迷霧追魂手》飛車黨們


《北斗神拳》的概念完全致敬自《衝鋒飛車隊》系列,不需要指責漫畫編劇武論尊抄襲別人,因為事實上,來自澳洲、完全土產的電影《迷霧追魂手》讓 80 年代全世界為之風靡。這部電影裡沒有任何好萊塢明星,沒有任何誇張的電腦視覺特效(與《星際大戰》比起來差遠了),演員與導演全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每個演員還都有著一點澳洲口音。

▼當時還默默無名的梅爾吉勃遜主演《迷霧追魂手》


但是《迷霧追魂手》將原產澳洲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裡有一望無垠的澳洲荒野風景、奇裝異服的飛車黨們、危險的真實撞車特技(高速駕駛機車的角色慘烈地犁田,還有數不清的兩車當頭對撞片段)、以及殘忍無上限的意識形態(這部電影裡甚至殺了小孩子)。來自遙遠澳洲的《迷霧追魂手》,瞬間讓好萊塢電影看起來平淡地有如兒童電影。這部電影的預算僅有 35 萬美金,但它卻成為了全球電影市場的最愛,全球票房高達 1 億美金。

▼撞到不行



整部電影只花了 35 萬美金,即便扣除要價不高的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等等演員片酬,能花在道具上的經費也不多。辛苦籌錢的電影監製拜倫甘迺迪(Byron Kennedy)、以及導演兼編劇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決定只能挪出 2 萬美金買道具,畢竟要搭建出末日感濃厚的場景一定得花點錢。

問題是,這是部警察開飛車追逐飛車黨的電影,車子到底得從哪裡來?他們只好再從這 2 萬美金裡,撥出 5 千美金來買車。這筆錢即便在現代也買不到什麼好車,更何況還不只買一台車。

▼電影一開始,吉勃遜看起來是乖乖好男人


在電影裡,主角是梅爾吉勃遜飾演的「瘋狂麥斯」。其實他在電影裡一點都不瘋狂,大多時候保持安靜的他,反倒看起來有點無言呆。他是公路巡警裡的飛車高手,在文明社會還沒有完全淪落的年代裡,他負責以高超的駕駛技巧,追緝公路上最危險的暴徒。但是當暴徒意外殺害了麥斯的妻小,這位安靜的大個子陷入了安靜的瘋狂:他不發一語地步入警隊車庫,開動了警隊最新研發的秘密武器追緝號,這台警車沒有什麼機關槍或導向火箭等等裝備,它的武器就是速度。而瘋狂麥斯就用追緝號的高速車輪,輾過任何要向他家人之死負責的壞傢伙們。

▼坐上追緝號後,他已經不再是正常人


通常人們稱呼這台追兇利器為追緝號,或是「V8攔截者」(V8 interceptor)。無論是哪個名字,都彷彿在強調這台麥斯愛車的氣勢。電影裡警隊的其他警車與追緝號比起來,根本就像是好寶寶:它們車身前半塗裝是鮮亮的黃色,車頂還有循規蹈矩的兩顆警燈,車窗是循規蹈矩的方窗,車頭的低頂保險桿看來有點拘謹,這看起來似乎更像是孩子手上的玩具。

▼一般警車與追緝號的外觀等級有落差



但是追緝號不同,它是全黑塗裝,只有車燈的柵式遮光罩被漆成黃色,格外顯眼;車尾與車頂後端各加上了一片擾流板;巨大的輪胎與加長的車身,是福特澳洲車廠改裝美國原版的傑作,為了就是應付澳洲地區長時間駕駛與複雜路況的需求。這些改裝讓早已在美國停產的福特獵鷹,在南半球的孤獨大陸上展現邪惡的新形象。《迷霧追魂手》甚至在這台福特獵鷹引擎蓋上,加裝了超級增壓器(supercharger),讓它看起來更是殺氣騰騰。

▼《迷霧追魂手》


這一切殺氣都是用不到台幣 10 萬塊的代價換來的,負責改裝車子的莫瑞史密斯(Murray Smith),原本就是技工。改裝這些瘋狂的外型,對他來說只是實現心中瘋狂的愛車夢想。問題是,預算也太少了,他可不能用厚紙板裝飾這台末日飛車。而且,喬治米勒堅持要讓這些車子表演特技(否則他們也沒有預算採用電腦特效),代表這些車子的改裝還不能太誇張,因為它們必須在道路上真實以 160 公里時速奔馳,然後真實地撞碎一些廢零件。而這些車子還必須得確定活到電影殺青之時,否則他們就沒有車子可以拍了!

▼不到 10 萬塊就能搞出這麼殺的外型


莫瑞史密斯原本細心設計使用福特野馬(Ford Mustang)成為追緝號──福斯野馬是電影界最熱愛的車種,太多經典飛車電影都是開福特野馬。問題是拮据的預算讓他們買不起野馬、也付不起修復野馬的零件費。在地的福特澳洲車廠生產的加大加長版獵鷹,是他們沒有選擇下最廉價的選擇。

況且,買了三台車之後,《迷霧追魂手》的道具預算幾乎已經花盡,而拍攝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車輛維修與重新改裝,這些費用的來源全出自於可憐的技工自己:史密斯咬牙墊下了所有的維修零件費用。終於,這台追緝號還真的活到了電影拍攝結束。監製甘迺迪決定將這些倖存的車子,送給史密斯作為代墊零件的費用。

▼追緝號的設計原稿



歷史告訴我們,拍好一部電影的必要條件,並不包括龐大的預算。導演喬治米勒用他去醫院急診室打工的薪水(他其實是一位專業醫生),與甘迺迪一起湊出了 35 萬美金,然後再用這些拼湊起來的破銅爛鐵,拍出了一部充滿創意與反叛精神的經典電影。很快的,隔年這部電影在美國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迷霧追魂手》掀起的末日飛車風潮,席捲了 80 年代初期。《迷霧追魂手》裡的飛車黨,與吉勃遜身上象徵復仇與公權力的黑色皮衣,被偷渡到《北斗神拳》裡的拳王軍與拳四郎身上。許多人發現,小成本依然能拍出末日電影的氣氛,大量的 B 級動作電影就此因應而生。

▼《北斗神拳》借鏡《衝鋒飛車隊》系列


甘迺迪監製知道,續集《衝鋒飛車隊》一定要拍,而且追緝號也一定要回歸《衝鋒飛車隊》。他趕緊向史密斯買回依然健在的福特獵鷹(這下甘迺迪已經付得出薪水了),讓追緝號再度重現江湖。系列第二集《衝鋒飛車隊》裡,人事已非,麥斯已經變得瘋狂又孤僻,人類已經退化為弱肉強食的野獸,他們在公路上互相獵殺對方,而只有追緝號依然如故,它仍然是這個混亂世界裡唯一令人信賴的象徵。

▼《衝鋒飛車隊》裡追緝號一樣硬朗


玩具市場上多年來一直推出不少版本的追緝號模型,但是很明顯地,追緝號的魅力在公路上才能發揮──它 70 年代的 V8 引擎聲浪聽起來有如野狼低吼的喉音。至今仍然有專業的改裝公司──名稱是一看就懂的「Mad Max Cars」──在為全世界客戶,改裝一台外型維妙維肖的追緝號。

▼從頭改裝一台全新外觀的追緝號



不過,回過頭來想想,也許追緝號真正的魅力,如同《迷霧追魂手》一般,都是原汁原味的澳洲精神。一群澳洲人,改裝一台澳洲當地生產的汽車,在一部澳洲演員們主演的電影裡,奔馳在澳洲公路上,翻滾、甩尾、並且高速追撞前車。

現在觀賞 40 年前的《迷霧追魂手》,你仍然能嘗到那股濃厚的澳洲沙塵味。追緝號的速度穿越了大銀幕與時空限制,讓這個世界見證了澳洲土法煉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