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癒到致鬱的《怪胎》,畫風丕變的警世寓言(有雷)

從小清新變成恐怖片

《怪胎》乍看預告片和簡介以為是帶點苦楚的愛情小品,生病的主角給人一種《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期待,然而,此部電影的劇情以及畫面轉折變化之強烈,幾乎到了蓄意驚嚇觀眾的程度,可說是一個相當寫實的警世寓言故事。

電影畫面色彩相當豐富,用iphone拍攝的直式畫面給人的感覺很清新,當黃衣小飛俠(陳靜)和透明雨衣人(柏青)出現時,給人的鮮豔感之強烈!我一度覺得他們馬上就要開始唱歌跳舞了!整部電影的順暢度比想像中高,運鏡手法也頗具特色,隨著劇情的推移,原本長形的畫面漸漸轉變成全螢幕,也顯現出兩人關係從合到分的改變。

本片不得不提的是配樂部分,除了挑選的配樂和場景的契合度很高外,當音樂流瀉而出剛好就是轉場的時機點,好的配樂不只為畫面加分也同時掌握住觀眾的情緒,令人佩服導演掌握時機的功力。但《怪胎》整體的節奏有點太緩慢,幾場捷運上對話的戲不時讓人感到焦躁,對話的聲音也讓人出戲,有種不自然感,若要繼續發展使用iphone的拍攝方式,聲音和畫面後製配在一起產生的不協調感,可能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同路人」也會變成陌路人

電影一開始,醫生倒車入庫,拿著捲尺一遍又一遍的量著車子有沒有停到完美的33.3公分,不斷倒車再重停,這是全片我最驚豔的部分,一種連醫生自己也治不好的強迫症(英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讓觀眾產生「這個病到底有多厲害?」的好奇心,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揭開序幕的同時,也帶來強烈的期待:到底兩個病人怎麼談戀愛?

起初,我們看見陳靜和柏青──兩個孤獨的強迫症患者,每天不斷重複著自己的習慣,像是單機遊戲的玩家;直到他們相遇了,找到生命中唯一一個「懂我」的人,陳靜打破了柏青的常規,柏青讓陳靜感覺有個家,兩個人互為彼此生命的救贖,但是當有一個人的強迫症被治癒了,另一個人的孤寂感卻加倍了。當同類變成了異類,愛情還在嗎?在感情中我們期盼對方過得好,又不希望他改變得太多,以免「同路人」變陌路人,但是愛情會變、人也會變,我們怎麼能永遠停在原地呢。

劇情發展到中段進入陳靜的夢,整個氛圍都魔幻、陰鬱起來,畫風也丕變成血腥愛情故事,此時OCD的包裝紙也開始碎裂、掉落了,露出這部電影真正要探討的種種老掉牙的愛情執念,一步步揭露給觀眾的是:兩人對於彼此了解不夠深就貿然同居、漸漸發現對方變了卻沒有花時間好好溝通、對於底線一忍再忍一退再退的結果就是愛情和陳靜的一同崩壞。

結尾處終於讓觀眾看到這是一場夢境,卻又加了一段男女互換角色的情節,讓人感到冗長而多餘,不明白導演的用意;陳靜的獨白講得太明白,失去讓觀眾自己思考的空間,影片結尾時又變得太收,只讓一隻壁虎和一張照片當作暗示,這種詭異的收放讓人不能理解導演究竟要給觀眾什麼樣的懸念。

在夢中,兩人想法和言語上的偏激可能是使用了OCD設定,或是導演刻意為之的一種諷刺手法,不論何種我都覺得效果不是很好,特別是後半段觀眾已能猜到劇情發展,當陳靜說著:「我在家做牛做馬」這樣哀怨的台詞,就算在陳靜魔幻的夢中,也顯得有些俗套,對於後續情緒的爆發、爭執也沒有劇情張力上的加乘效果。

「性」和「正常」蜻蜓點水的討論

本片我覺得可惜的地方有兩點,一是關於怎樣叫做「正常」的討論僅有一段爭吵劇情而已,這麼好的爆點感覺該有其他延伸都被輕輕放過了,二是幾乎沒有討論到性的部分,雖然兩人第一次接吻結論是「好髒」,但當有一個人「正常」之後,性應該是一個明顯而立即的問題,但導演只有以單純的出軌情節取代本該是陳靜和柏青兩人處理的性事問題。

最後,我還是要強烈的吐槽一下情的單薄,我看完電影還以為是劇本和導演執行上落差太大,後來發現導演就是編劇…實在希望導演下一次可以不用那麼多功能,找個編劇不好嗎?

最後的最後,關於工作不是很穩定的兩人為什麼住的起那樣的好房子,以及導演對於編輯薪水的誤認,就Let it go吧!畢竟如果柏青住的房子像鴿舍,那打掃的戲也實在是不用拍了。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