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同,奉俊昊表現最好的時候,始終是他待在南韓的時候,每當他西進好萊塢,他的「純度」總是多少會被稀釋掉一些,這可能是受好萊塢片廠系統的箝制所致,也可能是他自身對於英語電影本來就懷有另一套不同的想像。我不至於會認為《末日列車》和《玉子》是嚴重失常的出擊,但難免會感覺少了點什麼,有時不禁會腦補,若再補個關鍵的幾腳,它們搞不好就會成為比現在更偉大的作品。
但《米奇 17 號》已經開始不會再給我體會到這樣的遺憾,或者更精確地說,那個成份已經降低很多,低到我大多時候是不會再察覺到了。如果從原著小說讀者的角度看,當然還是加減會留意到,很多情節和角色刻劃的層次,都不可避免地一併有所簡化。只是這些簡化倒也不足以減損我對本片的好感,這部電影本身的「體質」綜觀而言仍然是「健康」的,仍然符合我個人對於好電影的定義範疇,另一方面也覺得,這就是為了因應電影長度而做的常見精簡,起碼大致的骨幹還是被保存完好。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米奇 17 號》一看就是奉俊昊偏好的題材:小人物對抗極權或資本巨獸。但它的調性比奉俊昊過去的電影都要來得輕快詼諧,所以你更能享受於這個故事是如何套用奉氏風格的濾鏡去呈現,就如同享受一名偶像的明星魅力那樣去享受它。例如,我始終覺得奉俊昊很適合去拍一些正統的劫盜片,他還沒拍過,但他的電影常會出現類似橋段,而且都拍得甚是酷勁迷人,有種天然的銀幕魔力,《米奇 17 號》果不其然也出現了這類橋段和這般的神采。
奉俊昊每次流露出他的劫盜片才華,都像是不經意地,因為那些橋段嚴格來說不是電影的類型主體,只是剛好必須這樣推演,例如《駭人怪物》眾人合作圍捕怪物的時候,還有《玉子》的那場公路營救大作戰,而在《米奇 17 號》中,則是 18 號造成騷亂的那段刺殺行動,他總是能準確捕捉到這種大場面應有的刺激之精髓。類似案例還有魏斯安德森,他也愛拍大批人馬你追我跑、你偷我搶的情節,但他們偏偏就是沒拍過正港的劫盜片,真心覺得《玩命關頭》和《瞞天過海》系列起碼該給他們各別導個一集才對。(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不過身為愛看喜劇的影迷,《米奇 17 號》最吸引我的,當然還是奉俊昊對喜劇調性的拿捏(Which 這也是全片的重點)。這次奉俊昊拍的不再是類型混搭,不像《寄生上流》一會兒沉重、一會兒搞笑、一會兒又是致鬱到谷底的悲劇,是全然正統的喜劇,縱使偶有叫人憤怒或哀傷的時刻,但大方向而論,它的主體就是喜劇,而且那些憤怒和哀傷的情緒,很多時候也是伴隨著經過巧妙算計的笑料鋪排而一起觸發觀眾的。
從喜劇的角度來看,奉俊昊掌握情緒和節奏的力度十分高竿,因為他完全不要求觀眾明確地切換心情,他希望觀眾是同時是好氣又好笑、可憐主角的同時又忍不住想嘲笑他被剝削的遭遇,奉俊昊對喜劇、對幽默感的理解有著豐富的層次,且處理得極為謹慎。但也不得不說,他的處理方式不見得會讓多數觀眾感到滿意,你甚至可能會覺得他拍得很拖戲,但我正好相反,那些可能會被解讀為是拖戲的節奏拿捏,正是我喜歡《米奇 17 號》的原因,他必須這樣拍,力道才會出來,角色間的化學反應才會獲得足夠的發酵。(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最後當然不得不讚美一下羅伯派汀森。通常而言,我會覺得找帥哥演魯蛇型主角是一種虛偽的選角決定,明明這種角色在現實社會是邊緣人,你根本不會多瞧他們一眼,但在電影裡,基於票房考量,他們的形象被迷倒眾生的明星給美化,而某些平時毫不關心、甚至鄙視魯蛇的觀眾,卻因此崇拜他們、共情他們。但派汀森是個例外,對他本人個性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其實就是一個帶有魯蛇式慵懶氣質的怪咖,一個只是剛好長得帥的怪咖,所以當他在鏡頭前魯起來的時候,自然是魯得渾然天成,魯到你會覺得,他那刻意揣摩的喬派西 + 史提夫布希密式聲線,簡直是天作般契合。
總體結論是,我真的很喜歡《米奇 17 號》,是奉俊昊迄今的三部好萊塢英語電影之中最喜歡的,也認為是三部之中各方面都把控得最為到位的(即使這個比較標準並不算太高)。就目前觀察,耗資不斐的《米奇 17 號》票房前景似乎頗為堪憂,若是真賠了,希望不會就此阻擋奉俊昊今後在好萊塢發展的去路,好萊塢依然需要他這樣的人才注入活水,而某些題材,他也只能在好萊塢才拿得到理想的資源去實踐。
文:J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