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卡牌翻轉糞作命運!你不可錯過的七龍珠卡片戰鬥類型遊戲

大家喜歡七龍珠嗎?喜歡七龍珠動漫的朋友們,對於七龍珠的各種相關遊戲,是不是也同樣喜愛呢?

提及《七龍珠》(Dargonball)這部作品,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印象,應該都是各種電光火石、迅雷不及掩耳的超高速戰鬥畫面吧!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孫悟空或是貝吉達變身為超級賽亞人,然後與各種強大的敵手來場眼花瞭亂的超次元打鬥,一秒鐘內你來我往,數不清的拳腳連發,以及快如機關槍的光彈速射,伴隨著巨大岩石塊的碎裂,還有媲美麥可貝的大爆炸特效次數。

2018年1月,由萬代南夢宮推出的《七龍珠FighterZ》,堪稱是目前銷售量最好的七龍珠遊戲,以3D建構出猶如動畫的高精細人物模組,並有著極順暢的高速2D戰鬥,就彷彿自己在操縱動畫人物在打鬥一般,刺激又華麗,目前全球已經銷售了740萬份,足見其力道有多強,也證明它真的是款高水準之作。

▼在PS4、Switch等主機平台上發售的《七龍珠FighterZ》的廣告宣傳影片。開發商Arc System Works以「2.5D」的方式將2D格鬥帶入了動畫般流暢的全新次元,銷售已突破700萬。順帶一提,Arc System Works就是目前《熱血系列》的版權持有者。 Image credit:YouTube

像《七龍珠FighterZ》如此優質的動漫改編遊戲,說實話就該類型之改編遊戲歷史來看,真的是屬於較為少見的優秀作品,其實遊戲界有個現象,就是很多時候,從動漫畫改編來的遊戲,有蠻多時候都不是非常好玩的遊戲,甚至有可能是令人反感的作品。

自1984年起就開始在JUMP上連載的七龍珠,沒多久就迅速累積許多人氣,將其改編成遊戲當然是商人賺錢的不二途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能賺錢的大IP。但其實優秀如七龍珠這般,其實在早期也有過遊戲不好玩的時候。但後來卻奇蹟似地逐漸翻紅,這中間究竟有什麼奇妙的地方呢?

七龍珠遊戲與漫畫和動畫、電影的比較時間表,可以看見自1984年連載以來,幾乎每年都有遊戲推出。 Image credit:SHIFT

人氣動漫改編的遊戲 通常擺脫不了糞作的包袱?

一般來說,喜歡電玩的遊戲玩家們,對於將各種受歡迎的人氣漫畫,或是動畫作品改編而成的遊戲,多半都不會有太好的印象,因為這類遊戲(日文稱「キャラクターゲーム」,簡稱キャラゲーム),有不小的機率會成為「糞作」(クソゲー)。

這其實不是隨便誣指,不少作品其實在經過遊戲化之後,都被改得亂七八糟,不但與原作完全不同風格,就連遊戲本身的平衡與遊玩度也都很糟,在1986的七龍珠遊戲推出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遭到毒手,舉凡像是《超時空要塞MACROSS》、《小鬼Q太郎》、《忍者哈特利》、《六三四之劍》,以及《機動戰士Z鋼彈》等等。

而偉大如七龍珠這樣的漫畫經典,早期在80年代所推出的兩款改編遊戲,也逃不過被糞作之名染指的命運。

「スーパーカセットビジョン」上的《七龍珠 神龍大秘境》之遊戲卡帶 Image credit:駿河屋

大家知道第一款七龍珠遊戲是哪一款嗎?答案是1986年出在EPOCH社的電視遊樂器主機「スーパーカセットビジョン」上的《七龍珠 神龍大秘境》(ドラゴンボール ドラゴン大秘境),它是一款射擊遊戲,對,你沒聽錯。玩法是操縱在筋斗雲上的悟空,彆扭地用如意棒和射程超短的龜派氣功,將原作都沒看過的小敵人給擊敗,就連河中的魚,都可以飛起來讓悟空受傷,玩起來非常鳥。

▼《七龍珠 神龍大秘境》遊戲影片: Image credit:YouTube

同年1986年11月27日,當紅的任天堂FC紅白機,也出了一款《七龍珠 神龍之謎》,是一款動作遊戲,玩家必須要操縱悟空,在2D平面地圖上攻擊敵人,並且找尋隱藏在各處的膠囊寶物,收集龍珠向神龍許願,並且打贏各個頭目,順利通過全部14關才能看到結局。

▼《七龍珠 神龍之謎》發售之時的遊戲宣傳用海報。 Image credit:サブカルチャーのある生活

▼有我龜仙人武天師傅掛保證,這遊戲絕對不會是糞作啦!(才怪) Image credit:サブカルチャーのある生活

▼美版的七龍珠神龍之謎封面 Image credit:LaunchBox

不過這款「神龍之謎」,其遊戲性可以說相當不好,平衡度很糟,悟空在原作中相當強悍,但遊戲裡頭卻很容易受傷,甚至還會因為肚子餓而扣血,悟飯爺爺給的如意棒一開始居然不是標準配備,還得賭運氣用找的,補血道具也得碰運氣,對於小孩而言,這種遊戲平衡度簡直是「鬼畜級」,花大錢買來玩可能會殘害童年,造成無可彌補的心靈創傷。

▼《七龍珠 神龍之謎》的遊戲畫面。 Image credit:YouTube

▼本作在難度上的拿捏不太好,對於較年幼的玩家,難度偏高。 Image credit:YouTube

儘管遊戲的風評不能說很好,但是有人氣動畫本身的高支持度幫忙下,遊戲的銷量還是有125萬,在當時算是相當驚人的成績。不過開發商TOSE似乎也明白,這頂多只能騙玩家一次,倘若再出個類似的續作,玩家肯定不會買帳的,那該怎麼辦呢?


遊戲界的影武者成功翻轉讓七龍珠免於糞作之宿命

提到TOSE(株式会社トーセ,中文也稱東星軟體)這間遊戲開發廠商,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但它其實替不少公司做過遊戲開發代工和協助開發等等的工作,1979年創設至今,已經開發過約2300款作品,可說是遊戲界最大規模的代工廠,由於它的名字很少曝光,所以在業界有「幽靈開發者」、「遊戲界的影武者」等稱號。

恰好早期萬代在任天堂FC紅白機與超級任天堂上所推出的多款七龍珠遊戲,全部都是由TOSE所開發製作的,第一次幫萬代開發的七龍珠遊戲「神龍之謎」,儘管賣了一百多萬,卻有許多負面評論,這當然不是萬代所樂見的事情。TOSE心裡當然也清楚,若再次搞砸,有可能就別想再接萬代的單了。

▼2002年在GBA上推出的《傳說的史塔菲》是TOSE的完全原創作品,由任天堂發行。 Image credit:YouTube

前面也提過,像七龍珠FighterZ這種幾近動畫品質的遊戲,也是託現在強力的硬體機能所賜。但,當初的任天堂FC紅白機,也不過就是部8位元的主機,根本不可能表現出什麼華麗的動作與特效,受限於硬體限制,可是原作主題卻又充滿著豐富動感的打鬥,應該要怎樣才能做出好玩的遊戲呢?

當時在TOSE任職,目前就職於萬代南夢宮客戶軟體的事業管理處的田中庸介先生,他從「神龍之謎」開始便參與開發,後來負責多款七龍珠遊戲。據田中先生說,當時為了要在有限的卡帶容量上,表現出七龍珠原作中那種刺激的打鬥感,著實傷透不少腦筋,不過他們後來藉由漫畫的分鏡,得到了靈感。

▼田中庸介。 Image credit:Fami熱

TOSE以類似漫畫分鏡的方式,將畫面分出數個格子,並且在格子內搭配一點動作,以及打鬥的音效,類似有聲連環圖畫的方式,就可以讓戰鬥過程看起來也充滿刺激,遊戲的流程,則是以類似桌遊大富翁的陞官圖機制,搭配類似撲克牌的卡片要素,再導入RPG的經驗值系統,並且用當時很流行的「XX殺人事件」類型的冒險AVG式,演出原作中的各種事件。

如此一來,既可以讓原作的人物都以大頭照搭配台詞的方式登場,也可以將故事的情節盡量放進遊戲中,不至於佔用過多卡帶容量,此外還有一個好處,對於動作遊戲不擅長的玩家,也可以很享受七龍珠遊戲化之後的樂趣。

▼將遊戲轉型成TBG+AVG+RPG等要素於一身的《七龍珠2 大魔王復活》。 Image credit:YouTube

▼本作不走動作模式,而是採用類似大富翁的升官圖桌遊搭配卡片玩法。

1988年8月上市的FC紅白機遊戲《七龍珠 大魔王復活》,就是將上述所說的內容,具體實現的一款新作品,大部分的玩家第一次看到這款遊戲時,都很訝異竟然不是傳統的動作遊戲,對於台灣的玩家而言,更是因為日文指令看不懂的關係,形成遊玩的門檻。當時小賣店的老闆都喜歡將這種日文很多的遊戲,像是RPG、AVG等等,都稱之為「文字遊戲」。

▼把漫畫分鏡方式帶入,再加入一點動作與音效,就能讓戰鬥過程頗具動感。類似的方式也可以在FC的「足球小將翼」看到。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看到遊戲的卡片時,都不知道那些文字和數字代表甚麼意思,其實只要花一點時間就很容易明白了,懂了之後就像玩撲克牌一樣簡單。

雖然類型大改讓玩家有些吃驚,不過得到不少好評,大部分的玩家認為遊戲戰鬥的節奏不錯,而且音樂的氣氛也很好,加上難度不像前作那般誇張,小朋友也可以破台(此指日本)。雖然在AVG模式中,有不少「即死選項」會讓玩家直接GAME OVER,但也有人覺得這樣很有趣。

《七龍珠 大魔王復活》這款遊戲的最終銷售量為53萬,尚不及前作的一半,不過從玩家們的反應和回饋,TOSE知道他們這次做對了。這款作品,可說是將七龍珠遊戲帶往卡片戰鬥類型的重要分水嶺作品,倘若它不成功,或許就沒辦法玩到後續幾款同類型的優秀作品了。


與卡片七龍珠遊戲有密切關係的萬變卡

與《七龍珠 大魔王復活》同一年的1988年,萬代還推出了一個新的商品:「萬變卡」(カードダス,Carddass),起初是發售SD鋼彈系列主題,後來11月也有了七龍珠的萬變卡,正巧和遊戲的卡片戰鬥相呼應吧,萬變卡的背面和遊戲的卡片很類似,也連帶地造成話題與人氣,並就此開始流行。

▼當初推出的第一號七龍珠萬變卡的正面與背面。可以看到當時背面僅有寫文字,還沒有星號與中文數字。 Image credit:Yahoo JP

後來的萬變卡就開始參考遊戲的樣式,加上了星數與漢字。 Image credit:Yahoo JP

雖然不敢說是誰影響了誰,但萬變卡與遊戲之間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是可見的,託原作與遊戲的福氣,七龍珠萬變卡推出之後,就一直有著不錯的支持度,後來陸續推出過不少款式,近年還有重製版,至今在二手市場也有著相當熱絡的交易。


卡片戰鬥玩法風靡數年 但依舊逐漸被動作與格鬥取代

類型大改的「大魔王復活」有了不錯的回饋,TOSE自然繼續跟進,隔年10月推出的《七龍珠3 悟空傳》更是直接把原作故事從頭開始,以同樣的方式重新演繹,並且在戰鬥的分鏡表現上,有更加動感的演出,雖然難度上有較高的運氣成分,不過76萬片的銷售量,足以反映市場的評價。

▼《七龍珠3 悟空傳》玩法大致和前作相同,不過戰鬥的動畫表現更好,刪去前作太過繁瑣的AVG要素,還加入隱藏要素(對戰阿拉蕾與拉帝茲) Image credit:YouTube

而後的《七龍珠Z 強襲賽亞人》和《七龍珠Z2 激神弗力札》,把遊戲的規模又更加昇華,將固定式的升官圖方格移動部分取消,直接導入大地圖冒險,搭配卡片做移動與戰鬥。託卡帶容量加倍(兩者都是4M bit,是2代的兩倍)的福,戰鬥畫面不是只以分鏡呈現,而是有著放大縮小效果的動作演出,打鬥起來更是魄力十足。兩款遊戲分別有著90萬和79萬的亮眼表現,都是FC紅白機銷售榜的TOP50的成員之一喔!

▼《七龍珠Z 強襲賽亞人》搭上原作高人氣列車,有著90萬片的銷售佳績。卡片文字開始有所謂流派的設定,例如龜、神、魔、界...等等。 Image credit:YouTube

▼系列作中首次導入這種放大縮小效果的3D動作戰鬥場面,還加入了角色出招的動作,動作性更強。 Image credit:Let's play

▼《七龍珠Z2 激神弗力札》可說是卡片型式玩法的七龍珠遊戲之至高作品,戰鬥節奏和動畫表現都更加傑出華麗,和弗力札的戰鬥之刺激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Image credit:YouTube

▼在招式演出上,七龍珠Z2又更上一層樓,將角色的部分大頭照放入,並且將畫面效果加強,魄力更甚之前。 Image credit:Let's play

不過同樣的玩法久了,難免會感到膩的,1992年的兩款卡片戰鬥七龍珠遊戲:FC的《七龍珠Z3 烈戰人造人》和SFC的《七龍珠Z 超賽亞傳說》,雖然都分別還有61萬與73萬片的銷售量,但1993年的《七龍珠Z外傳 賽亞人絕滅計畫》就只剩下30萬片,或許真的又該改變新遊戲模式了。

▼超任上唯一一款卡片戰鬥的七龍珠遊戲「超賽亞傳說」,初次登陸超任,畫面表現上果然沒話說。 Image credit:gfycat

▼甚至還有這種戰鬥特寫動畫,相當華麗。 Image credit:GIFER

▼把卡片玩法又導向新層面的《七龍珠Z外傳 賽亞人絕滅計畫》,將多張字卡集合,代表每個人各種絕招覺醒的契機之關鍵,是前所未有的玩法。相信玩過的人都必定記得「拳拳體爆光」、「氣瞬爆」、「爆爆光光光」這些組合吧! Image credit:YouTube

1991, 92年的時候,正好是CAPCOM的《快打旋風2》所帶起的2D格鬥熱潮發燒時期,像七龍珠這種本來就有很豐富戰鬥要素的作品,自然會有許多粉絲希望能推出格鬥類型的遊戲,眼看幾款卡片類型七龍珠遊戲已經走下坡,似乎也不得不跟上這格鬥列車。1993年,TOSE在超任上推出《七龍珠Z 超武鬥傳》,這算是七龍珠的「第一個」正統2D格鬥遊戲。

▼1993年在超級任天堂推出的《七龍珠Z 超武鬥傳》,玩法就類似快打旋風,有各種指令必殺技。 Image credit:Yahoo JP

▼每位角色都擁有數招必殺技,其中使出大絕招的時候,遊戲還會有分割畫面顯示,既有魄力又帥氣。 Image credit:Pinterest

▼順帶一提,其實在「超武鬥傳」之前,曾經還有一款名為「七龍珠 激鬥天下一武道會」的格鬥遊戲,它是一款必須利用特殊裝置「DATACH」刷條碼讀取角色資料的FC紅白機遊戲,硬體雖然很有特色,不過動作成分頗為單調,最大的樂趣就是各種條碼都可以刷,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角色。 Image credit:YouTube

近年來已再無卡片類型作品 同人粉絲作品重溫回味
在推出了超武鬥傳之後,直到超級任天堂推出市場為止,TOSE就沒有再推出過卡片戰鬥式的七龍珠遊戲。此類型遊戲便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2007年雖然有一款在NDS上的《七龍珠Z 遙遠的悟空傳說》又重新走卡片戰鬥這個形式(由BEC開發),不過推出後,較無太大迴響,或許隨著硬體的逐漸進化,大家也已經習慣看到打鬥帥氣又激烈的七龍珠遊戲吧!

不過網路上依舊有熱情的粉絲,為了重溫過往時光,自己將以前的卡片戰鬥類型七龍珠遊戲給重新改造製作,而且蠻有模有樣,拿來懷念一下,或許也是不錯的選擇。
▼由粉絲用RPG工具VX所二次創作的「七龍珠RPG」,集結了過往的要素集大成,頗值得玩玩看。 Image credit: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