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職人技術」修復甜甜圈的洞?煞有介事看起來超厲害,但...修好了就不是甜甜圈了啊...

不曉得各位讀者喜不喜歡吃甜甜圈?甜甜圈的歷史起源目前沒有定論,眾說紛紜,不過,據人類學家的說法,甜甜圈第一次被以這個名字明文記載,是在1803年的一本美國食譜附錄上。另外,雖然我們習慣把甜甜圈當作點心,不過據說在美國,直接把甜甜圈當作早餐的正餐,也是相當普遍的一件事。

說了那麼多,今天的主題當然就是甜甜圈了。大家有沒有想過,甜甜圈為什麼要有一個洞呢?

這個答案似乎也同樣沒有定論,不過常見的說法是,有洞的形狀更能均勻受熱、更容易熟,所以才被長久使用。

但如果你各位也是強迫症患者,看到那個洞就全身不對勁的話,或許你也可以考慮參考知名惡搞作家ARuFa的作法:

字幕上直接寫著「無論如何都無法忍受那個洞」,ARuFa在自己的推特上貼出一系列的「修復甜甜圈洞職人技」照片,畫面風格和「節目標題」都完全仿造NHK的節目《職人的作風》(又譯行家本色,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仕事の流儀),而且還一步一步仔細說明技法......

▼「以和真品同樣味道的甜甜圈麵團來修復破洞」

▼「黃色的那個東西則是一粒一粒純手工放上,彷彿要把生命灌注到甜甜圈一樣謹慎」

可是,這樣最後得到的結果是......

▼「把洞給填起來之後,『甜甜圈』就不復存在了」

無論修復得再完美,少了那個洞,事情就不對了啊!雖然說甜甜圈的確有沒有洞的包餡口味,但......這麼一修復完,果然還是有種哪裡不對的空虛感吧。

所以說,究竟為什麼一開始要做這種事呢?

新聞來源: twitter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