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專欄】《阿凡達:水之道》:弱化的配樂、複製托爾金失敗的詹導,成本片最大致命傷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潛心醞釀 13 年《阿凡達》續篇《阿凡達:水之道》特效固然更為精進,不過柯麥隆並無因特效的升級,而就此沉迷於設計加倍浩大的動作場面,相反地,他是借助特效去刻劃更幽微的細節。事實上,《水之道》動作戲的規模和首集相較,反倒還縮水了些,柯麥隆沒有一昧追求「更大」,他其實是專注於「豐富性」,但豐富不一定等於「更大」,他豐富的是角色成長弧線的延展、潘朵拉星球的生態鏈,而這些不等同非得要伴隨著動作戲規模的擴張才能辦到。

《水之道》雖是一部斥資數億美元、場景建立在虛構星球的科幻大片,但卻也是詹姆士柯麥隆生涯至今拍過最為私密的作品。柯麥隆在許多專訪當中毫不避諱地透露,《水之道》、甚至乃至於未來另外三部續集的靈感,多半是來自於他為人父的感觸,他對孩子的嚴厲管教,他因為顧慮孩子而不再衝動貿然行事的性情轉變,他與妻子蘇西艾米斯有時因為教育理念分歧而發生的衝突,都反映在了傑克與奈蒂莉一家人的相處模式之中,柯麥隆還大方承認,他每個孩子一眼就能認出哪位角色是以自己為範本,更吐槽老爸亂拍,根本不懂自己的小孩真正的心思是什麼。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我們可將《水之道》視為一部移民電影,戲外的柯麥隆和傑克一樣子女滿堂,甚至在拍完《阿凡達》之後也動念移居紐西蘭,或許連這段經歷也間接啟發了《水之道》的創作。當然,這並非柯麥隆首次將私生活寄情於電影,他的《無底洞》女主角琳賽,其靈感原型就是他的製片前妻蓋兒安妮赫德,然而諷刺的是,戲裡的琳賽最終和正在辦理離婚手續的丈夫復合,但柯麥隆卻在拍完《無底洞》後和赫德離婚了。

不過柯麥隆的私密投射,同時也成了《水之道》最大挑戰,是的,挑戰性遠比研發新技術新特效還要高。以往的柯麥隆電影無論製作規模再怎麼龐大,他講述的永遠是非常單一、直線化的故事,核心的人物視角大致上不會超過兩個,但這回情況不同,《水之道》的主要視角起碼有六個,即傑克、蜘蛛、婁克、綺莉、奈蒂莉、柯麥斯,他同時需要鋪陳這六條非常吃重的故事線,而回首 13 年前的第一集,真正稱得上擁有吃重故事線的就只有傑克一人。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柯麥隆從沒嘗試過群戲型態的多線敘事,而且這次的多線敘事,還涉及到長遠佈局的問題,他必須替續集預埋伏筆,保留角色的成長空間,這些都不是他過往的執導作品需要承擔的責任,即使是他監製兼編劇的《艾莉塔:戰鬥天使》《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架構上也沒那麼複雜,這兩部雖有潛在的三部曲規劃,但它們仍屬敘事觀點較為簡化的電影。就《水之道》的成果來看,柯麥隆顯然還不算很上手,仍處於某種適應階段。

柯麥隆在宣傳期間多次將他的《阿凡達》續集四部曲藍圖比作《魔戒》三部曲那般的長篇史詩,他希望效仿《魔戒》或《星際大戰》那種模式進行鋪陳,可是就目前的《水之道》來說,《阿凡達》和那些他想效仿的作品還是有點本質上的差別,以至於無法完全參考《魔戒》或《星際大戰》的那種鋪陳效果,適用於《魔戒》《星際大戰》的作法,不見得適用於《阿凡達》,至少單就《水之道》,效果有點不穩。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魔戒》《星際大戰》的角色一直有緊迫的任務在執行,參與戰爭的各方派系更是眾多,這些元素很能輕易凝聚故事的張力,最重要的是,角色是在緊迫的任務中成長,而非成長這件事本身就是他們的任務,但《水之道》著重的地方偏偏屬於後者。並不是說這個出發點就一定是錯的,而是柯麥隆執行出來的感覺很怪異,柯麥隆這次變得有點像是那種在小學運動會拿著攝影機對著小孩狂拍的家長,他拍了大量的素材,可是這些素材很難讓他做出最理想的取捨。

父母和子女的戲份比重,是我最介意的部分,柯麥隆花太多篇幅在鋪墊子女融入新環境、結交新朋友的過程,多到彷彿他已經忘記原本第一集的男女主角是誰。子女的戲很好看,很有層次,但父母的戲因此被壓縮掉了,傑克和奈蒂莉中間一大段幾乎只負責出來教訓小孩、替小孩賠罪擦屁股,他們自身面臨的困境反而沒得到太多描寫,我想看到更多關於傑克逃避戰爭後所陷入的遲疑和罪惡感,我想看到更多奈蒂莉不得不在捍衛家庭和捍衛部落之間擇一的糾結,雖然柯麥隆已將動機解釋清楚,但情感面的堆疊太少,重量沒做出來,如果子女們超長的「戶外游泳課」時間可以撥還一點給父母,理當會更為平衡。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轉型成多線敘事、影集化的系列電影之後,柯麥隆的步調固然也產生了變化,他開始把電影的節奏剪得像影集,就連埋伏筆的方式也像影集,我不確定這算不算是一個好現象,因為柯麥隆為了擴張藍圖,他已經開始塞進反派竟是我老爸、次子活在長子陰影底下這種萬年老哏,而這些剛好都是他的效仿對象 —《魔戒》《星際大戰》裡面就有的劇情。老哏不是罪,老哏拍得精彩就是好哏,縱使中間難掩散亂,但所幸尾盤即時扣回來,依舊足以令親情戲的溫度順利發酵。然而柯麥隆預設這些故事線至少得跑到第五集才能完整收束(票房遠低預期的話,他也有提早第三或第四集收攤的備案),難保《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系列式的拖戲風格不會在將來的續集裡重演。

我們經常讚譽柯麥隆是史上最會拍續集的導演,但這回恐怕是例外,《水之道》並不是他以前拍的那種續集,他以前拍的續集是緊湊、直線化、有時間限制的任務需要完成的傳統冒險片(《阿凡達》第一集就屬於這個範疇),那種續集本身的劇情凝聚度很高,但柯麥隆現在碰上的,是得放長線、佈大局的多線史詩,且埋線的同時,他又想在角色的人格發展面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小格局親密性,偏偏這兩種方向本質上就有衝突,要整合一體有其難度。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但不得不說,柯麥隆雕琢視覺的功力很加分,我的意思不是說特效好到分散觀眾對劇情缺陷的注意力,而是他確實活用了鏡頭語言去強化觀眾對角色的投射。3D 的空間感、水域的沉浸感,無可挑剔地完美,著實讓看電影這件事不再只是「看」,而是跟隨角色去體驗,體驗角色所體驗到的一切,這種深度的體驗性,大大提升了故事觸及觀眾的力道,要是換一般的導演來拍,恐怕就會出現《環太平洋》和《環太平洋 2:起義時刻》那種程度的質感落差。

虛擬角色的靈魂是眼睛,眼睛若無魂,其它部位做得再精細也無法說服觀眾,而《阿凡達》系列的每雙眼珠子的靈動和鮮活,是使它成為業界最高標竿的關鍵。如果非要從中選出最美的一雙眼珠不可,我會選雪歌妮薇佛飾演的綺莉,實在太可愛,已徹底迷上;雪姨的聲線在某些時候其實還是會不小心洩漏實際年齡,但少女的語調和焦慮時的神情,雪姨詮釋得極其細膩,偶爾露出一點馬腳是完全可以被原諒的。至於最我驚豔的虛擬生物,則莫過於突鯤的特效,那已經逼真到我可以全然相信那是真實存在的生物,沒有半刻認為牠是動畫。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最感到可惜的部分其實是配樂,經常與柯麥隆合作的詹姆斯霍納已於 2015 年因墜機事故身亡,《水之道》的指揮棒不得不交接給他人,而接手的人則是長期與霍納共事的賽門法蘭格倫。我之所以覺得可惜,不只是因為霍納再也無法親自操刀,更是因為法蘭格倫並無引入多少新氣象,很多時候就只是無限循環舊曲 recap,例如母突鯤慘遭獵捕的段落,我就不太喜歡他回收家園樹被攻陷的配樂作為與首集的呼應,雖然在設定上,母突鯤和家園樹的劇情功能近似,但母突鯤的不幸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曲子,重新召喚觀眾對家園樹倒塌的印象,對我來說是頗廉價的選擇,而且和家園樹倒塌的印象重疊,反倒讓我很出戲。

此外,潘朵拉自然界的靈性,是奠定《阿凡達》魔力的關鍵,我能在霍納的曲子充分體會到那股靈性,但法蘭格倫無法提供同等的震撼力,他給我們的盡是些普通、欠缺記憶點的樣板化史詩旋律,欠缺到隨便套進哪部電影都行,我敢保證幾乎沒有觀眾會聽得出區別。《水之道》的配樂完全不如第一集那樣,足以讓你一聽就覺得:「嗯,這是只有在《阿凡達》才聽得到的東西」,我是建議柯麥隆幫後面的三、四、五集另請高明吧,找一位既能延續霍納風格、又能注入新活水的作曲家接手,或者直接捨棄霍納的風格、重新定調新曲風也好。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總體而言,《水之道》絕非失手到極點的爛續集,我願意當作在看一個老人家正在學習新的敘事技巧,而剛踏出第一步難免會有站不穩的時候。只是像柯麥隆這樣的導演,我通常不太樂見他的大把光陰都被同一套系列電影給綁住,我希望他去多拍些不同的東西,而《水之道》還沒辦法讓我看出柯麥隆的續集四部曲計劃真的值得他投資如此大量的時間,起碼得再看完第三或第四集,我才能有明確的結論。

傑克離開了歐馬提卡雅族,移居到礁人部落學習水之道,詹導則跳脫了自己的創作舒適圈,挑戰學習「影集化」的敘事之道,他後續能否掌握得更好,就讓我們再觀察下去吧。


文:Joker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